4.典型公司
重慶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根據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成立中國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批複》和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同意成立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的批複》,公司於1984年10月4日正式成立,注冊資本3500萬元,為國有獨資非銀行金融機構。2002年1月,公司進行改製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注冊資本10.3373億元,由國有獨資企業變成由重慶市人民政府相對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重新登記,成為在全國信托業清理整頓期間首批獲準重新登記的信托公司。當時四家股東的具體出資額及出資比例分別為:重慶市財政局出資4.2755億元,出資比例41.36%;珠海經濟特區國利工貿發展總公司出資4.1143億元,出資比例39.8%;華金信息產業有限公司出資1.3745億元,出資比例13.3%;北京中關村通信網絡發展公司出資0.5730億元,出資比例5.54%。2004年年底,公司再次增資擴股,注冊資本增加到16.3373億元,名列全國信托公司前列。2007年10月19日,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銀監會關於重慶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變更公司名稱和業務範圍的批複》獲準變更公司名稱、業務範圍並領取新的金融許可證(編號為K0051H250000001)。2010年11月,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批準重慶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及調整股權結構等有關事項的批複》,公司注冊資本由人民幣16.3373億元增加至人民幣24.3873億元,公司股權結構由重慶國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100%持股,變為多家機構投資者共同持股,上述事項已於2010年12月22日完成工商變更登記(注冊號為500000000005609)。
根據重慶國際信托有限公司發布的2011年報,公司去年實現營業淨收入12.05億元,淨利潤7.91億,分別較上年增長42.32%和38.42%,人均創利達1041萬元,經營業績再創曆史最高,各項指標在全國信托同業綜合排名中位居前列。
第二節 金融租賃
隨著重慶金融中心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服務體係相對比較完備,金融機構體係已經實現多元化。2012年以後,重慶全市各類銀行、證券期貨、保險機構數量將超過200家,小額貸款公司、股權投資類企業、金融(融資)租賃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財務公司等新型非銀行金融機構數量超過400家,資本規模總計超過600億元。
發展新型金融體係,其中成熟的金融租賃體係將成為僅次於商業銀行信貸的第二大間接融資係統。打造內陸金融高地,引進和推進各類金融(融資)租賃公司健康發展,快速提高本地強大的工業資源投放能力。同時進一步鼓勵金融(融資)租賃公司等加快拓展業務,服務本地乃至全國市場。
按照“穩健發展、風險可控”的原則開展多種金融資產交易服務和組合金融工具創新,結合重慶傳統優勢產業和新興轉型行業的發展,加快推出證券化轉讓和租賃資產轉讓等產品,活躍市場交易,促進市場交易製度創新,為公眾提供多元化的投資渠道。
一、行業概況
1.行業發展
金融租賃公司開展業務的過程是:租賃公司根據企業的要求,籌措資金,提供以“融物”代替“融資”的設備租賃;在租期內,作為承租人的企業隻有使用租賃物件的權利,沒有所有權,並要按租賃合同規定,定期向租賃公司交付租金。租期屆滿時,承租人向租賃公司交付少量的租賃物件的名義貸價(即象征性的租賃物件殘值),雙方即可辦理租賃物件的產權轉移手續。金融租賃與銀行的貸款業務不同在於,銀行貸款給企業,企業用於購買設備,以先付息後歸還本金。金融租賃公司是先購買設備,再將設備租賃給企業,企業定期付租賃費,租賃費的總和相當於是貸款的本金加利息。租賃的好處是,在企業未付清全部租賃費前,該設備的所有權歸金融租賃公司,因此風險是比較低的。
金融租賃公司同時兼有融資、投資和促銷多種功能,是以金融租賃業務為主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世界發達國家,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目前金融租賃已經成為僅次於銀行信貸的第二大融資方式。自金融租賃產生以來,其年平均增長率達到30%。據世界銀行所屬國際金融公司(IFC)統計,截至2007年年底,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開展了金融租賃業務。全球超過70%的大型機電設備都通過金融租賃實現最終銷售。
據金融學者分析,當前中國融資租賃業發展現狀正在進入快速增長期。
(1)融資租賃機構體係建設初具規模。
機構數量穩定增加。近年來國外金融機構、投資機構、跨國公司及國有大型設備製造廠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製銀行、民營投資機構等爭相投資設立融資租賃公司。此外地方國有投資機構引導社會資金成立融資租賃公司也已風生水起漸成趨勢。中國融資租賃以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廣闊的發展前景、良好的市場環境已經並將繼續成為各類資本、各類投資機構爭相追逐的新的投資藍海。2010年農銀租賃、光大租賃、興業租賃、昆侖租賃等金融租賃公司陸續開業。目前,僅中國銀監會審批的金融租賃公司已達17家;而商務部、稅務總局審批的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累計批準130多家。其中有10家為2011年以來新批。
企業實力明顯增強。隨著業務規模的迅速增長各類融資租賃公司增資擴股趨勢明顯。以銀行、大型國企為主要出資人的金融租賃公司注冊資金增至十億、幾十億人民幣的內、外資融資租賃公司不在少數。這三類融資租賃公司近200家注冊資金合計超800億元人民幣。
機構類型日趨完善。除9家銀行及3家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為主要出資人的金融租賃公司外,以中石油為主要投資人設立的昆侖金融租賃的加盟使得產業資本設立的金融租賃公司增至5家,大大豐富了金融租賃公司的類型。內資試點企業有產業或廠商背景的約占2/3,以財務投資為目的獨立機構類型約占1/3,其中民營資本為主要出資人的約占1/3.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的機構類型比較全麵,既有銀行背景的也有跨國公司設立的專業廠商的,還有投行、私募基金等投資機構設立的獨立機構類型的。外商獨資或控股的約占1/3,其餘為內資或中資境外機構控股。
(2)融資租賃業務數量發展逐步增厚。
新增業務額快速增長。2009年新增業務額2800億元人民幣,2010年超過4000億元人民幣。
服務領域日益廣泛。融資租賃服務領域,從為工農業生產、加工、施工企業提供設備融資租賃服務,發展為主動與設備製造商、銀行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向廠商提供融資租賃銷售服務、向銀行信貸資金融資租賃配置服務;從為服務航空、航運、電信運營商提供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服務,擴大到主動介入商業、物流業、旅遊業等服務行業,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連鎖化經營的資源整合和設備設施的融資租賃服務;從運用融資租賃機製拉動銀行和社會資金為政府基礎設施和開發區建設服務,拓展到主動為政府擴大采購規模加快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公共資源均等化和居民保障房建設服務;從服務國內市場促進投資、擴大內需開始進軍國際市場,為“中國製造裝備世界”提供融資租賃服務。
業務模式不斷創新。2009年有接近一半的新增業務額為出售回租,這與承租人為解決資金鏈條緊張、負債比例過高的特殊需求密切相關。此種交易模式為我國企業、特別是大型國企應對金融危機發揮了獨特、積極的作用。融資租賃公司開展的緩解支付壓力的直接融資租賃、資產增值變現滾動發展的售後租回、表外融資降低負債比例的經營租賃、損益共擔的風險租賃、融資租賃服務投資並購的複合交易等多種業務模式滿足了客戶的多種需求。不同類型的融資租賃公司發揮各自不同優勢,相互之間開展聯合租賃、委托租賃、轉租賃或租賃債權轉讓租賃、信托合作租賃、銀行合作租賃、節能服務商合作以及各種為融資租賃交易主體提供增信、促成交易的靈活擔保模式的創新。諸如此類的種種交易結構的創新實現了交易主體之間的優勢互補,大大增強了融資租賃公司的風險控製能力。越來越多的融資租賃公司開始注意改變靠利差、低租賃費率的單一盈利的競爭模式,通過設計新的產品組合、交易結構、靈活的租金支付安排和擔保措施實現差異化服務。通過運用資金定價、服務定價、風險定價、資產餘值定價、未來預期定價、品牌定價、供求定價、合理稅負適用等多種定價模式控製風險以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資金渠道有所拓寬。融資租賃資產的互補風險控製好的交易結構,使得越來越多的銀行認識到信貸資金通過融資租賃平台開展融資租賃業務,比傳統設備抵押貸款風險更小。項目融資租賃、融資租賃債權保理成為銀租合作廣泛采取的模式。保監會2010年7月頒布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中關於可以“投資無擔保企業公司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規定為融資租賃公司吸引保險長期資金打開了綠燈。
環境改善助力發展。在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融資租賃企業、行業協會、地方協會、專家、學者、新聞媒體和熱心人士的共同呼籲、宣傳下,社會對融資租賃的認知度有很大提高,大力發展融資租賃已逐漸成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共識。上海、天津、重慶均把發展融資租賃作為重要的戰略舉措。
(3)大力發展融資租賃業服務發展方式轉變。融資租賃業是配置資源的功能性平台,配置方式十分靈活。資金、設備、人才、技術、信用、應稅資源和扣稅資源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通過這個平台使各類資產實現跨國別、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跨所有製合理配置。政府或政府授權的國有企業,運用融資租賃機製以未來經營現金流為支持,以財政預算為支付保證,可以拉動銀行和社會資金跨領域跨行業配置應稅資源和扣稅資源,擴大政府采購和投資能力,增加增值稅和所得稅收入,加快公共基礎設施或公共資源的建設,促進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融資租賃是加快公共資源配置,促進社會發展方式的創新。
截止到2010年年底,全國在冊運營的融資租賃公司約181家,比上年的117家增加64家,融資租賃合同餘額約為7000億元,比上年3700億元增長89%。其中,金融租賃16家,約3500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內資租賃45家,約2200億元,比上年增長54%;外商租賃約120家,約1300億元,比上年增長86%。
“十一五”期間,中國融資租賃業一直呈幾何基數式增長,業務總量由2006年約80億元增至2010年近7000億元,增長86倍。
2.重慶發展曆程
重慶金融(融資)租賃業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但從來都沒放棄努力。1993年,重慶銀海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由人民銀行重慶營業部和重慶市體改委批準,重慶市商業銀行、西南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成立。作為當時重慶唯一一家融資租賃公司,銀海租賃經營業績並不錯,但在2001年卻被迫退出了金融租賃市場。
除專業的融資租賃公司外,重慶有資格開展融資租賃業務的金融機構並不多,重慶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重慶國信)是其中之一。其在1986年就涉足金融租賃領域,但是業務規模小。2002年1月,重慶國信、隆鑫摩托、力帆摩托、南方集團等11家企業共同發起籌建重慶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並為此成立了籌建工作組。到2004年,籌建中的重慶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已募集資本金7.1億元,已經越過當時《金融租賃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的注冊資金5億元的門檻。但由於當時銀監會正在整頓金融租賃行業,中國銀監會未予審批。
融資租賃需求卻客觀存在。2002年7月,重慶長運股份與上海金海岸企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創新租賃合同》,金海岸購買價值1億元的船舶20艘租賃給長運股份,租賃期5年,租金總額1.17億元。這標誌公司拓展出新的融資渠道——表外融資。2003年,重慶國信把金融租賃業務和信托資金相聯係,利用3億元信托資金開展該項業務。重慶國信判斷,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直轄市,重慶正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曆史機遇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規劃,2003—2010年的8年期間,重慶市公路、水路建設計劃總投資944億元,其中公路797億元,水路147億元。2004年的重慶國信年報顯示,金融租賃信托的年收益為5%;2006年,該公司卻突然退出融資租賃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