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重慶銀行業概況
在打造長江上遊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大批外資金融機構的進入,使重慶越發彰顯出西部外資金融機構集聚地的氣質。
一、重慶銀行業健康成長。
目前,全市金融機構總數達到605家,2012年上半年新增50家。除了銀行、保險、證劵、擔保公司越來越多,金融資產交易所、股份轉讓中心、聯合產權交易所等9大金融要素市場也在重慶金融業中起到巨大的支撐作用。2012年上半年,9大金融要素市場交易結算219.6億元,累計交易2531.9億元。來自重慶市金融辦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重慶市金融領域融資總量達1688.9億元,其中新增信貸1328.2億元,資金聚集效應明顯。貸款餘額達14521.3億元,規模居西部第二;2012年上半年重慶金融業增加值564.65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10.6%。截至2012年7月,在渝落戶的金融機構已經達到605家,不良資產率僅為0.5%左右,良好度在全國排名前三。
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業將推動更多重慶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爭取中期票據、資產支持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等新型融資方式,拓寬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補充和壯大資本金,促進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目前,國內外金融機構正在重慶加速聚集,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股份製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和住房儲蓄銀行在內,分工合作、功能互補的銀行業機構體係。
本土金融機構也在這場金融業發展大潮中蛻變成長。重慶銀行、三峽銀行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通過增資擴股、戰略重組,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重慶農商行已在香港H股成功上市。
(1)重慶銀行業總資產突破2萬億,達2.09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5%。
(2)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5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636.1億元,同比增長19.5%。
(3)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25萬億元,較年初增加1483.1億元,同比增長24.8%。
(4)全市小企業貸款餘額1781億元,較年初增加118.3億元,同比增長62.5%,比整體貸款增速快37.7個百分點。4家主要涉農銀行涉農貸款比年初增長17.87%,高於各項貸款增速4.96個百分點。
(5)全市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餘額98.7億元,比年初增加39.4億元,同比增長144.2%。
2012年5月末,人民幣住戶存款餘額7764.15億元,當月增加97.03億元,同比多增29.39億元;比年初增加683.29億元,同比多增127.13億元。其中,活期及臨時性存款當月增加37.37億元,同比多增14.50億元;定期及其他存款當月增加59.66億元,同比多增14.90億元。
二、重慶銀行業創新凸顯便民特色。
2012年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突出強服務,強化主動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功能。重慶銀行業在金融服務創新中凸顯便民特色,理財夜市、ATM服務流程優化、代收機動車路橋費等,將服務最廣大金融消費者作為一切創新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項項便民金融服務措施得到全市廣大金融消費者的好評。
1.理財夜市,讓上班族理財不再難
近年來,重慶市民的投資理財意識日漸提高,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各類新興電子渠道蓬勃興起。但是,受自身工作時間和銀行營業時間的限製,很多金融消費者特別是上班族難以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務。傳統的“市民上班銀行上班,市民下班銀行下班”的銀行營業模式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為解決這一矛盾,招商銀行重慶分行於2012年1月10日在重慶市主要商業中心和部分成熟社區試運行金融夜市服務,將銀行網點的服務時間延長至晚8點,為金融消費者提供理財等多種金融服務。
為確保服務質量不下降,招商銀行重慶分行統籌安排客戶經理、低櫃理財人員、大堂引導人員、櫃麵主管等多個崗位人員,確保業務有保障、服務不滑坡、客戶真滿意,做到“時間雖晚仍有迎有送、業務不多但確保質量”。通過服務創新,提升金融服務便利度,招商銀行重慶分行探索出金融便民服務的新模式。
目前,重慶銀行等其他銀行機構也已經開始借鑒相關經驗,延長營業網點服務時間,探索推廣夜市理財等金融便民服務,既提升自身的市場美譽度和業務競爭力,也為重慶金融消費者創造一個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環境。
2.先出卡後出鈔,ATM服務升級有妙招
目前,國內銀行ATM設備普遍采用“先出鈔、後出卡”的業務流程。如果客戶取款後忘取卡,卡片被吞在ATM設備裏,給客戶帶來不便的同時還增加資金風險。為解決這個問題,為金融消費者提供更便利的服務,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光大銀行重慶分行優化ATM取款業務流程,變“先出鈔、後出卡”為“先出卡、後出鈔”。根據目前業務統計結果,優化可將因客戶操作失誤導致的吞卡率降低90%,可有效解決客戶取現忘取卡的煩惱。
光大銀行重慶分行客戶服務中心還專門成立自助設備監控團隊,對全行自助設備運營情況進行監測,如果發現發生吞卡,將第一時間主動與客戶聯係,告知客戶如何取回卡片。此舉進一步提升了客戶服務的水平。光大銀行重慶分行的這一優化創新,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重慶晨報》、華龍網等重慶主流媒體都作了新聞報道。
3.代收路橋費,讓有車族繳費更輕鬆
重慶市機動車保有量已經突破200萬輛,如果單單依靠交通管理部門收取機動車路橋費,則可能因交通管理部門缺乏足夠收費窗口而導致繳費難。為化解有車族的繳費難題,中國銀行重慶市分行、民生銀行重慶分行等重慶轄內多家銀行在全市多個網點開展機動車路橋費代收業務,為廣大有車族提供便捷的繳費通道。代收路橋費服務充分發揮商業銀行網點多、分布廣的渠道優勢,在有車族和交通主管部門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便民措施得到全市車主的好評。
4.在服務民生和薄弱領域實體經濟方麵成績顯著
重慶市銀行業在支持經濟結構調整、支持產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小微企業成長及社會就業、助力三峽庫區及民族貧困地區發展、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熱心公益事業等方麵取得良好成效。
第一,積極推進綠色信貸和小企業金融服務。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重慶銀行業嚴格執行宏觀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大力發展綠色信貸,支持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後產能,助推重慶市低碳經濟發展。此外,還進一步加大了對小企業特別是微型企業和科技小企業的支持力度。
第二,進一步拓展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貸款公司實現了“零突破”,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全部落戶重慶市。目前,重慶市已開業和批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達23家,全市大部分區縣均已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或初步落實了主發起行。此外,轄內涉農銀行還進一步推進了“三權”抵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涉農信貸投放初步實現結構、節奏、地域“三均衡”。“兩翼”貧困地區涉農貸款增速也首次實現了“一個高於”的目標。
第三,科學支持保障房建設。在監管部門的引導下,重慶銀行業按照市場化原則和審慎經營要求,科學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
5.製定銀行業服務標準規範行業服務
2010年4月中旬,重慶市銀行業協會製定出台了《重慶市銀行業文明規範服務基本標準》,為“客戶滿意度建設年”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重慶銀行業有了自己統一的服務標準。
6.“縮差共富”服務民生
為縮小城鄉、區域、貧富三個差距,推動重慶堅持科學發展,緊緊圍繞落實“共同富裕十二條”的重要舉措,重慶市轄內銀行加強民生和實體經濟金融服務。
第一,為更好地履行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社會責任,繼續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
第二,繼續推進小企業金融服務工作。支持小企業金融服務創新,突出抓好微型企業和科技企業金融服務,確保小企業貸款增速不低於全部貸款平均增速。
第三,支持重慶市努力縮小“三個差距”,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各家涉農銀行繼續采取有效措施狠抓涉農信貸投放,加大對縣域支行的壓力傳導和正向激勵,實現縣域涉農貸款的均衡增長,確保“一個高於”的涉農貸款增長目標圓滿實現。繼續開展提高農村金融服務便利度工作,深入推進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建設,確保網點鄉鎮機構全覆蓋。持續推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組建工作,督促已明確設立地區的主發起行加快籌建進程。繼續鼓勵產品創新,加快產品與需求對接,進一步推廣“三權”抵押貸款、“產業鏈貸款”和小額農貸項目管理“批發貸款”模式。
三、重慶銀行業創新方式滿足農村金融服務新需求。
近年來,農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差異化新特點。銀行業在調研基礎上調政策、調結構、調渠道,增激勵,增授信,增機構,積極滿足農村金融服務提出新的要求。
1.調政策、增激勵,支農積極性逐步提高
重慶銀行業金融機構逐漸改變了對“三農”金融服務的陳舊觀念,從機構設立和運行、業務激勵等方麵提升服務“三農”的專業性和積極性。農業銀行重慶分行在鞏固前期“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成效、持續推進相關政策的基礎上,擴展“三農”政策、製度、產品覆蓋麵,完善“三部五中心”支持保障機製。重慶農商行繼續實行按農戶和農業產業化貸款情況調增支行考核利潤、將“兩翼”地區農戶小額貸款調增信貸人員收入,同時還將“兩翼”、“一圈”、區域中心支行提取績效薪酬高於主城業務支行的比例提升,金融機構支農動力持續提升。
2.調結構、增授信,產品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針對農村地區貸款呈現出的單筆金額提高、貸款期限拉長以及不同客戶主體間需求差異化日趨明顯的新特點,結合“三農”貸款季節性、周期性強、抵質押擔保物有限等問題,以及各銀行自身經營發展模式,各金融機構通過提高涉農貸款授信額度、調整貸款還款周期、擴大貸款抵質押擔保物範圍、創新抵質押擔保渠道等方式持續探索支農產品創新,增強產品針對性,以更好地滿足農村地區貸款需求。重慶主要涉農銀行和村鎮銀行共推出個人無抵押小額貸款、再就業擔保貸款、農村青年創業貸款、農民工返鄉創業貸款、核桃聯保貸款、鮮儲保證貸款、豐都肉牛產業貸款、新農村農房建設貸款等一係列有創新、有特色的金融產品近70餘種,占貸款產品總數近30%。
3.調渠道、增機構,支農服務水平持續提高
麵對農戶對金融需求的逐步多樣化和複雜化,重慶涉農銀行多方向完善支農服務體係。一是加大支農機構建設力度。按照“先規劃、後審批,先評估、後設立,先縣域、後主城,先社區、後商圈”的“四先四後”原則,穩步推進村鎮銀行及分支機構組建,逐步提高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覆蓋率,使更多的農民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到基礎金融服務。2011年率先在西部實現空白網點鄉鎮機構和服務“雙覆蓋”。二是加大便民基礎金融機具投放和推廣。各涉農銀行通過加大自助機具、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新型金融工具在農村地區的推廣力度,不斷提高支農服務的廣度、密度和深度,拓寬支農服務渠道,提升支農金融服務水平。重慶農商行在全國首推具有服務“三農”特色的渠道產品——硬件加密短信手機銀行——具有不上網、易使用、防病毒、高兼容、低成本的特點,符合“三農”及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第二節 重慶銀行。
一、基本情況
重慶銀行成立於1996年9月18日,是長江上遊和西南地區最早的地方性股份製商業銀行。重慶銀行是由37家城市信用社及城市信用聯社改組,連同重慶市財政、部分區縣財政、有入股資格的企業共同發起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5月更名為重慶市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實現增資擴股,資本金由3億元擴充至15.18億元。2005年、2006年兩次定向增資,資本金由15.18億元至20億元。2007年9月19日更名為重慶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2月26日,重慶銀行首家異地分行——成都分行開業。2010年5月19日,重慶銀行在外地開設的第二家分行——貴陽分行舉行了隆重的開業慶典儀式。2011年6月24日,重慶銀行在外地開設的第三家分行——西安分行正式開業。2011年6月末,擁有91家分支機構,擁有近3000名員工,總資產餘額1201.3億元,存款餘額882.5億元,貸款餘額594.4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