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金融產業創新亮點紛呈(2)(1 / 3)

第二節 農村金融創新“破冰”

一、創新農村金融產品

針對農村地區金融需求差異大、抵押擔保物缺乏等特點,2010年7月,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印發了《關於全麵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工作。2010年下發的《指導意見》是對2008年創新試點意見的發展和深化,不僅在農村金融創新所涉及的具體內容上更全麵,而且指向性更明確。

1.創新工作的突出特點

根據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趨勢和當地“三農”金融需求,各地積極探索、創新可操作性強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注重財稅政策、監管政策、貨幣政策和農村保險業發展的協調配套。堅持市場化和政策扶持相結合的原則,以市場化為導向,以政策扶持為支撐,健全和完善正向激勵機製,合理分散金融風險,科學防範法律風險,堅決嚴控道德風險,有效防控操作風險。

2.創新工作的主要內容

一是將滿足符合“三農”特點的金融需求作為創新重點。大力發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村微型金融。切實加強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信貸支持。積極推動和做好集體林權製度改革與林業發展金融服務工作。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創新。二是拓寬金融服務範圍,合理運用多樣化的金融工具管理和分散農業風險。有效擴大抵押擔保範圍,加強涉農信貸風險管理。充分發揮銀行間債券市場在有效分散和管理農業風險方麵的積極作用。加強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合作。鼓勵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進入期貨市場開展套期保值業務,充分運用期貨交易機製規避市場風險。三是加強政策協調配合,營造有利於農村金融創新的配套政策環境。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拓寬涉農信貸資金來源。做好農村地區支付結算工作,提高農村支付結算服務水平。加強農村信用體係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改善和實施鼓勵創新的市場準入政策。發揮財政性資金對金融資源的杠杆拉動作用。

3.創新工作的主要成效

隨著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的推進,具有各地特色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村微型金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信貸支持得到擴展,集體林權製度改革與林業發展金融服務工作不斷推進,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長效機製不斷完善。

4.繼續加大產品創新

建立全麵聯動、反映迅速的產品研發與業務創新機製,始終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農村地區,加強金融需求調研,了解農村地區各項新需求,針對新需求製定差異化的農村金融產品,探索實踐多樣化的抵押增信模式,激活農村金融市場。力爭在信貸額度、抵押擔保方式、貸款期限、貸款定價等信貸政策上有新突破,促進更多的金融資源流向農村市場。

(1)重慶農村金融工具創新種類。

2007年6月9日重慶被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標誌著國家城鄉一體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統籌城鄉發展將有力地促進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重慶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調整以及城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為完善農村金融功能,市場機製和服務體係提供契機。同時長江上遊金融中心的建設也必將帶動重慶農村金融的發展,以金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重慶是一個被廣大農村所包圍的大城市,農村地域遼闊,農民數量眾多,在重慶經濟落後的邊遠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貧困農戶的資金需求難以通過一般商業性金融來滿足,需要通過開發性金融、財政性補貼措施加以解決。在其他一些地區,隨著市場機製的擴展和深化以及農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向現代商品經濟動態演進的中小農戶,他們在生產經營、規避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上對專業合作組織存在一定依賴,在融資層麵存在互助合作的現實需求,因此合作金融或社區金融有其存在的製度和經濟基礎。針對不同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的需要,農業發展銀行、重慶商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發了一係列農村金融創新工具,以解決農戶小額貸款和合作貸款等問題。

重慶農村地域遼闊,農民數量眾多,人均耕地少,農產品低水平、結構性相對過剩,農業產值低的現狀使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資產類創新產品多。由於重慶農村人口眾多且貧困人口也多,為他們提供各類貸款和各種抵押貸款以支持其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進行農產品經營是非常必要的,這樣能提高農民收入、減少貧困人口的數量。讓農民增加收入的同時也找到了促進自身發展的路徑。對鄉鎮企業等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貸款不僅能解決資金短缺問題,還能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流向,使農民在本地就能就業,促進本地經濟發展。

第二,農業保險類金融工具創新少。改革開放以來,重慶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重慶市的農業保險卻仍處於起步階段。2008年,重慶才開始在部分區縣開展試點,並且試點的農業保險也隻有生豬、能繁殖母豬、奶牛、柑橘四個險種。2008年年底新增了水產規模養殖保險並且擴大了試點範圍。但是與同是直轄市的上海以及其他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時重慶農村金融體係不完善,特別是在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撤出農村以後,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能真正為廣大農村地區服務的金融機構很少,非常不完善的農村金融市場導致了農村保險類金融工具創新發展緩慢,即使出現了也是由於政府支持和政策要求而開發的。由於農民生活水平低下,除了對基本的存貸款有所了解外,對其他金融服務的了解幾乎為零,幾乎沒有保險意識,因此,加大農業類保險宣傳和加大政府支持類保險創新將是未來農村保險的發展方向。

第三,負債類創新幾乎沒有。重慶農村人口眾多,農民人均收入很少,因此支農發展的資金主要來源於中央和地方政府。但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支農資金撥款是有限的,而農村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因此嚴重的資金缺口一直阻礙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大型商業銀行存多貸少,基於利潤驅動而把從農村吸收的資金投入到大城市,導致資金外流,進一步擴大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缺口。因此,政府采取一些優惠政策吸引資金流入農村市場、減少資金外流、拓寬資金來源是非常必要的;同時農村金融機構應加速開發一些適合不同消費層次農民需要的投資理財產品,以農村資金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將是農村金融機構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重慶農村金融工具創新的發展方向

第一,繼續發展小額貸款產品,擴大貸款品種,真正做到讓需要貸款的人有款可貸,但是要注重創新。可借鑒孟加拉鄉村銀行和印尼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小額貸款的經驗,明確小額貸款的目標群體,采取小組形式。但小組成員的確定和組織形式需要結合中國國情和地方特色來確定。可以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開展不同的小額貸款,分類管理,提高效率。同時,以小組形式既可以降低還貸風險,在小組內互幫互助以提高組內成員貸款利用率,增加貸款成員收入,保持貸款機構的持續發展,同時還可以增加利潤,而不是一味地依靠政府補助。

第二,加強農村金融機構負債類業務創新。重慶目前農村金融工具的創新都集中在資產業務方麵,主要依靠政府資金的注入,不能實現自負盈虧、自主經營,具有很強的政府主導型特征。在農民不斷增收的條件下,農村金融機構應加強適合不同層次農民需要的投資類金融工具的創新,吸引農民存款投資到農村的經濟建設,減少農村資金外流的情況。同時,農村金融機構也應該吸引城市資金,創新農村金融工具,吸引城市資金的投入。這點也可以借鑒孟加拉村鎮銀行和印尼的發展經驗,為貸款客戶提供係統全麵的金融服務,吸引客戶存款。

第三,繼續發展“公司+農戶”為主要形式的訂單農業,加速農產品遠期合約的發展,同時向“公司+農戶+期貨”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可以緩解農民種植的盲目性,適當降低農民種植的風險,避免因為集中種植降低農產品價格而給農民造成損失,同時也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而遠期合約的發展能規避即期交易風險,鎖定農產品價格。重慶目前已經開始投資建設畜牧產品交易市場,這一市場以生豬等畜牧產品遠期合約為主要交易內容,其建設對重慶遠期合約衍生品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以後相關的畜牧產品期貨期權的發展做了一定的鋪墊。但由於遠期合約仍存在很大的違約風險,農戶很容易受市場價格的誘惑而違約。因此完善遠期合約市場的發展,盡快引入期貨交易是長遠發展之道。“公司+農戶+期貨”模式應成為下一階段農村金融產品的發展方向。之所以引入期貨,是因為相對即期、遠期交易市場的固有缺陷,期貨市場具有四大功能,即價格發現功能、風險分散功能、日清算式強製交割功能以及隨時對衝了結頭寸的自主退市功能。重慶期貨市場的建設可借鑒美國期貨市場的發展經驗。先從糧食期貨開始發展,逐步引入畜牧產品期貨及更多農產品期貨的發展。美國良好的現貨市場基礎和有效的政府支持政策為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美國農產品期貨市場自身的製度建設是其發展的內因,這從合約設計、品種數量與交易交割製度三個方麵可體現出來。因此重慶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同時首先要取得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加快現貨市場的發展和農村總體金融體係的完善,為期貨市場的發展打好基礎。

第四,農村金融保險工具的創新。農業發展受自然條件的製約,農民收入很不確定,農民的基本生存問題是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因此,有關農民基本生存的保險首先需要解決,這就需要發展農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保障農民的基本生存。同時,由於農業風險的存在,人們在決策時往往過度謹慎,不敢承擔風險,因此失去了很多投資的機會。如果能很好地解決農民的生產發展問題,那麼農民投資的積極性肯定能夠增加,這樣也有利於引導農民投資,既能解決農民增收問題又能增加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或者其他業務收入,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引入一些解決農民生存問題和保證農民收入的農業保險金融工具。農業保險的設計應該充分考慮重慶農村經濟的現狀和農民的承受能力,改變險種單一、針對性不強的現狀,重點開發設計一些收費低、保額低、責任寬的新險種,適合不同消費層次的農民的需要。重慶農業保險品種的開發可以借鑒同為直轄市的上海的經驗,開發一些適合重慶農村現狀的農村保險產品,例如:針對養殖業的保險,農民意外傷害保險,開發與天氣指數、農產品期貨指數相關的農業保險新產品。在農業保險的基礎上發展農村保險,傳統的農業保險隻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保險,這兩部分對保險公司而言是最費力和利潤最低的部分,農村保險則包括農業保險在內的相關產險壽險,保險公司可以先用種植和養殖業保險吸引農民投保,繼而用良好的服務吸引農民投保該公司的其他險種。這種做法可以大力拓展現有的保險市場,將保險做到農村中去,不失為保險公司的一項長期戰略。

上述四個有關重慶農村金融工具創新的方向能使重慶農村形成一個具有持續發展力的金融體係,負債類金融工具的創新能減輕對外界資金的依賴,貸款能保障農民發展農業的資金需求,訂單農業和農產品期貨的發展能減輕農民種植的盲目性,降低價格波動風險,保障農民收入,從而為金融機構注入持續發展的資金。保險類的金融工具創新能為農民和農業生產提供分散風險的工具,減少因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損失,為整個農村經濟提供一個防護罩。上述四類創新應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共同促進重慶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重慶應該抓住統籌城鄉經濟建設和長江上遊金融中心建設的機遇,合理引入城市資金和外資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的發展,合理開發適合農民需要的金融工具,根據市場需要來創新農村金融工具。

二、創新農村金融組織

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是相對於農村金融體製改革前就存在的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組織來說的,主要以指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等形式存在的農村金融組織形式。本書所界定的新型農村金融組織除包括通常所說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外,還包括未納入人民銀行監管體係的小額貸款公司和一些有資金互助功能的新型農民資金互助組織。

1.村鎮銀行

2006年12月22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關於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幹意見》在準入資本範圍、注冊資本限額,投資人資格、業務準入、高級管理人員準入資格、行政審批、公司治理等方麵均有所規定。國家政策的下達使村鎮銀行如同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

銀監會對村鎮銀行的定義是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為當地農戶或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進一步幫助加快發展當地經濟的農村金融機構。村鎮銀行對支持“三農”建設,解決農村資金缺口,有效增強對農戶和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作用。是否在一個地區設立村鎮銀行對構建普惠性農村金融體係至關重要。

(1)設立村鎮銀行的意義

設立村鎮銀行是為解決我國現有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缺位等“金融抑製”問題的創新之舉,對於促進農村地區形成投資多元化、種類多樣化、覆蓋全麵、治理靈活、服務高效的新型農村金融體係,進而更好地改進和加強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和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銀監會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必將促進農村金融體係的完善和農村金融服務水平的提高,促進城鄉金融和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2)村鎮銀行的特色剖析

村鎮銀行是一種全新的、專為農民、農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是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的一項創新之舉,是我國的銀行體係裏的一個新角色。針對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基本上隻能提供存、貸、彙“老三樣”服務,農村金融創新能力不足,業務品種缺乏,服務方式單一,結算手段落後,難以滿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的現狀。首先,村鎮銀行作為一級法人銀行機構,與其他銀行機構相比,具有決策鏈條短、反應迅速等特點,能形成貼近農村實際的業務流程,應對任何市場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做出積極反應的優勢得到充分體現,更加適應農村微小企業“短、少、急”的融資需求特征,更能靈活地支持“三農”;其次,村鎮銀行有較強大的後盾作保障。村鎮銀行的主要發起人都有較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較豐富的管理經驗,村鎮銀行又沒有曆史包袱,資金供給能力較強,這些都是村鎮銀行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再次,民營化為主體、機構小、人員少,可以充分發揮“毛細血管”的作用。村鎮銀行就是在最基層提供金融服務的毛細血管,民營化的村鎮銀行運營的自由度很大,潛在競爭力較強,必會給農村金融市場帶來新的競爭、新的活力和新的商機。村鎮銀行以其獨特的經營機製、市場化運作、清晰的股權結構、高效率的貸款審批等優勢,將更貼近“三農”、涉農廣度與寬度更深更寬的特色,多層次滿足農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

(3)村鎮銀行成為服務“三農”的新生力量

截至2012年6月末,重慶轄內村鎮銀行涉農貸款餘額35.11億元,占貸款餘額的62.73%,比年初增長34.68%。農戶和小企業貸款餘額36.29億元,比年初增長33.61%,占全部貸款餘額的64.8%。自成立以來,轄內村鎮銀行累計發放農戶和小企業貸款66.79億元。如豐都彙豐村鎮銀行推出了主要針對養殖戶、批發零售業主等的“無抵押個人小額貸款”、“公司+農戶/中間商”貸款、“合作社社員聯保貸款”等,對解決農戶及農業小微企業發展規模化養殖、批量經營的啟動資金難題等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江津石銀村鎮銀行開發了適合農業產業發展的“支農項目聯保貸款、農村專業大戶貸款”等,滿足農戶因季節周期、經營規模、新建擴建的需求,一定程度地緩解了江津當地農戶貸款難的問題。

(4)村鎮銀行的競爭優勢

跟大型商業銀行相比,村鎮的銀行的魅力就在於“小而快”。村鎮銀行擁有貸款終審權,而大銀行的分行、支行,在一些比較大的貸款業務上需要向總行進行申請。從一些大的銀行貸款,基本上要花十天半月,而村鎮銀行一般情況申請貸款的時間比較短。據調查,很多村鎮銀行都推出了自己的特色產品。比如渝北銀座村鎮銀行主打的小本貸款,就是專門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家庭作坊和自然人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的小額貸款。而江北一家村鎮銀行甚至在醞釀推出專門針對果販的信貸服務。重慶忠縣稠州村鎮銀行針對農民貸款抵押物少、融資難的現狀,推出了“融易貸”個人聯保貸款新品種,適時發放聯保貸款讓農民增收,動員有信貸需求的農戶組成3戶以上、5戶以下的“聯保小組”,聯保小組之間分別相互簽訂有連帶責任的保證書,各自存入一定的自有資金作為保證金。以前不受重視的小微企業和個體戶現在逐漸受到金融機構重視,其中,村鎮銀行是主力,甚至一些貸款金額比較少的業務也有銀行願意做。

(5)村鎮銀行發展的局限性。

第一,辦理支付結算業務的途徑不暢。

由於未獲得獨立的聯行行號,目前村鎮銀行辦理跨行支付和異地結算主要是委托他人代理辦理,這無疑就給此新興的金融機構——村鎮銀行以致命的打擊。作為一個完善的金融機構,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提供結算服務,將地域限製和時間限製都為客戶統統解決掉,加之改革開放30多年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農村農民對這一需求也逐漸加大,所以迫切需要村鎮銀行能夠獨立的辦理結算業務,為農民提供更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

大部分銀行都已經有了自己的電子銀行客戶群體,而很多村鎮銀行還停留在信用社初創的那個階段,隻有簡單的存貸業務,連銀行卡都沒有,隻有一個存折。村鎮銀行現在都麵臨的問題,就是支付手段欠缺,很多東西都需要審批,村鎮銀行想加入銀聯公司必須在開門營業一周年後再打申請報告,而監管部門同樣要對此進行管控,比如盈利情況、管理能力等。目前重慶市23家村鎮銀行,隻有大足縣彙豐村鎮銀行、江津區石銀村鎮銀行、南川區石銀村鎮銀行成立了5家支行,村鎮銀行網點單一、缺乏的問題普遍存在。

第二,吸儲困難是村鎮銀行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

由於農戶對村鎮銀行相對於傳統國有銀行自身的規模和品牌特點來說,吸儲已成為製約村鎮銀行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民收入水平比較低,閑置資金少;村鎮銀行進入市場時間短,聲譽不高,導致其處於弱勢地位;各大銀行存款利率相近,農村人口比較傾向於將錢存到自己熟知的大型金融機構;村鎮銀行由於剛剛起步,營業網點少,競爭力不足,在數量上不能滿足居民的需要;客戶對村鎮銀行的認識存在偏見,由於村鎮銀行有自然人入股,不少人將其視為有錢人開的銀行,也有人將其視為專做貸款業務的小額貸款公司或地下錢莊,加之有過去農村基金會的教訓,導致人們不敢把錢存在村鎮銀行;村鎮銀行資產規模小,相對於資本比較雄厚的傳統國有銀行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更易出現流動性風險。因此,為避免流動性帶來的不足,需要加大對存款重視度,從而降低了村鎮銀行的盈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