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國家的現代化,歸根結底是人的現代化,而人的現代化最核心的是文化素養的現代化。這是現代化進程的目標,是現代化發展的歸宿。
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成為必修課。對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是一條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中國現代化始終走在中華優秀文化的大道上,不能也不會偏離中國文化的大道。
從曆史維度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中國現代化的活水源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曆來高度重視道德養成和人格修養,把社會理想與個人目標相結合,把宏偉設計與現實路徑相結合,把教化引領與領悟自律相結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化人”的提升路徑。
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千年不斷演進與發展中,儒釋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演變為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綜合發展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成為處理人和人、人和社會關係的文化底蘊和立足點。例如,《禮記·大學》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就是“三綱”,就是要努力達到道德上光明正大、思想上棄舊圖新、人倫上完美至善的崇高境界。這反映出優秀傳統文化將個人的修養、家庭的幸福與家國的命運緊緊相連,並付諸實踐、修養自身、超越自我,並最終與國家共命運,從而達到至善境界。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依然顯現出當代價值和時代魅力,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與人的現代化進步依然在此規律中螺旋式上升,相互促進。
一個國家的治理體係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曆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中國精神。
文化是軟實力,但必須硬建設。
5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王玉周——
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支撐和引領
曆史上,優秀傳統文化曾激發出強大的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成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豐厚滋養。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一係列軍事文化瑰寶。《孫子兵法》探討了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戰爭問題,其“韜略”、“詭道”深刻地影響了曆代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踐。在漫長的曆史中,我國形成了“以民為體”、“居安思危”、“富國強兵”、“寓兵於農”、“愛國教戰”、“崇尚武德”、“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等國防思想和鬥爭策略。在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導下,中華民族抵禦了無數次外敵入侵,甚至還出現過“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輝煌。
然而,到了近代,在西方列強的侵略麵前,腐朽的統治者奉行“以軍壓民”、“貧國臃兵”、“愚兵牧民”國防思想,甚至采取“不戰而敗”、“攘外必先安內”的鬥爭策略,致使國家有海無防,有邊不固,富饒的國土被蹂躪得支離破碎。
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們黨的不懈追求。新中國成立後,國防和軍隊建設邁上了以現代化、正規化為導向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邁出了新的步伐。新世紀新階段,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今天,國防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在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進程中,創造了大量特色鮮明的優秀軍事文化。
古人雲:“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裏。”無論任何變革,變到深處就是文化。⑤
習近平:這次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就是要解決製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係。
6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李偉東——
創新社會管理,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靈感
傳統文化源於千百年來社會生活的延續,就維持秩序、消解矛盾、保持社會整合而言,曾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當前創新社會管理,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
首先,政府與社會的關係處理可以借鑒傳統文化智慧。在傳統文化裏,強調“士農工商”各有本位,“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官民關係是傳統社會主要的關係形態,代表著政府和社會的不同行動主體。
其次,治理主體的行為規範可借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強調士人作為“君子”的道德修養。擔任社會管理主體的官僚集團多出身於讀書科舉的士人,其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的道德自律也就成為彼此皆有共識的基本規範。當然,借鑒傳統文化對當政者道德自律的強調,不能替代強化外部監督、替代依法治國。
再次是社會自我治理的價值理據可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到一些脈絡。古代社會自我治理的過程中凝結的文化智慧也值得借鑒。比如在村莊層麵傳統社會對耆老的重視,對縉紳階層的倚重,對鄉規民約的強調,都突出了社會的自我管理。
最後是社會管理中可以挖掘、依賴一些傳統理念。比如注意構建小規模共同體。傳統社會強調鄉情、親情、友情,人與人之間情有意,而非簡單的“金錢關係”。傳統社會中共同體情誼是形成社會關係的重要心理力量,每個人都是有感情、有溫度的實體。現代城市社會中會形成以各種需要、興趣和愛好為中心的小群體,這就是傳統文化中共同體的演進版。⑥
7國防科技大學軍事高科技培訓學院院長 劉戟鋒——
靠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中國曆代科學界不斷創造世界奇跡
量子力學領域著名的大師玻爾在設計族徽時,將中國的太極圖放置在族徽的中央,以此表征他的互補原理。這也成為中西科學思想共通的重要佐證。
不管中國還是西方,世界古老文明的主要成果大都反映在思維科學上。東方人、西方人都在上下求索,問天問地,從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中國人先後發明了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形成了係統完備的中醫理論和先進科學的天文曆法體係,為燦爛的世界古代文化增添了無與倫比的瑰寶。
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共產黨就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令,鄧小平更將科學技術提到第一生產力的認識高度。在此背景下,國家基礎工業建設全麵起步,雜交水稻的累累碩果惠及各國人民,載人航天的豐功偉業有目共睹,中國高鐵建設創造了世界奇跡,天河計算機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攀登世界高峰。
有人曾以中國近代科學落後為由,便懷疑中國有無科學精神,這是很值得我們警覺的。科學精神是什麼?無非是貫穿科學發展進步過程中的一種科學態度、科學作風、科學理念,它在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表述,但基本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求真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