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促銷員的“聊天術”

嬰童觀察

作者:唐亞男

“我有些顧客孩子長大了,還會跟我打電話問:‘姐,你還做嗎?我有一個朋友剛生了寶寶……’”澳優能力多柳州的促銷員鄭柳梅說,大家習慣親切地叫她鄭姐。

母嬰用品的從業者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熟客,孩子長大後,停止了奶粉消費,就成了“路人”。讓老顧客介紹新顧客,這樣的黏性,鄭姐是如何做到的?

與鄭姐的溝通過程中,我感覺到鄭姐很會聊天。幾乎在每一個嬰童零售係統中,都會對導購提出一項要求:要跟客戶做朋友,像朋友一樣聊天。

但是你真的會聊天嗎?

拋開“導購”這層身份

前蘇聯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有一整套戲劇教學和表演體係,被稱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主張“體驗基礎上的再體現”,拋開“表演”那一層,真正融入情景中,通過“移情—共鳴”的模式體現出劇本思想。

導購在推銷產品的過程中,往往預設了自己的導購身份,以至於聊天也做得像“表演”,雖然想跟顧客成為“朋友”,但顧客卻沒法產生共鳴。

鄭姐或許並不知道那個“什麼斯基”的體係,她甚至不是一個外向的人,剛開始進店工作,硬是一句店裏要求的“歡迎光臨”都說不出口。

從2005年到現在,這句“歡迎光臨”仍然沒有說出口,但不是因為內向,而是因為她覺得這一句不如她自創的“你好,需要點什麼?”有用。

去嬰童店不像去服裝店,顧客的目標很明確。鄭姐工作的店鋪麵積不大,沒有賣場那麼大的空間供顧客去逛。問顧客需要點什麼,通常都能得到答案。

“跟顧客要用心去交流,說一句‘歡迎光臨’就比較機械化。”後來她秉承著這個思路,又自創了其他話術。比如,送走顧客時,要寒暄幾句“下次需要再過來”,並且一定要送到門口;提醒顧客兌換積分時,會跟她說“我客戶也比較多,怕有時候記不全,你記得提醒我一下,或者下次來店裏就可以換了帶走。”隻是一次簡單的提醒,卻設置了一個熟人間聊天的氛圍。

聊天不是推銷,是為了得到回應

鄭姐2005年入行,那個時候就是澳優能力多的促銷員。“能力多出來的時候,基本沒有比它更貴的了。看到價格時我就想:這也能賣得出去?!”

但是,作為促銷員,首先要對自己的產品有信心。鄭姐也確實對能力多有信心。“我女兒是很挑的,但是她就習慣喝這個奶粉,因為無添加。”

“產品好,也不能硬推,隻能告訴顧客這個產品的優勢,比如無添加、營養元素很全,你要是有需要能負擔,就可以考慮一下。”鄭姐說。

這恰恰暗合了高端產品的推銷規律。做高端產品,要自信,營銷氣質上得配以“高冷”姿態,才能征服顧客。要是上趕著推銷,立馬就LOW了。

當然,不是一味“高冷”就可以,“你得挖掘出消費者的需求。”

怎麼挖掘出這些信息呢?如果追著顧客問,對方就會抵觸。“有時候不是我們一直問,而是讓顧客自己慢慢講出來。”

比如,隨口問一句“寶寶偶爾拉肚子嗎?”或者提一句“現在這個季節很多寶寶都會拉肚子,你們有沒有遇見這樣的情況?”

細化到具體的問題,或者舉一些例子,贏得對方的讚同或否認,引誘對方開口。

“如果寶寶有拉肚子的情況,就給他推能力多,跟他講這個含營養成分多,而且很多老客戶吃過這個奶粉,寶寶拉肚子的情況真的減少了。”鄭姐說。

“如果寶寶身體健康,那就看他們需求了,要告訴他別的奶粉也很好,我們還有金裝還有其他的,每一個奶粉的優勢都說清楚,讓他們自己考慮一下,他們一般都會認真考慮的。”

總之,“要真正用心去交流,是朋友間的聊天。不要急於賣產品,我們是要推銷自己。”鄭姐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