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碳原子,由於結構組合不同,形成了性質迥然不同的物質。一個管理機構也是如此。同是那些人,按照不同的方式組合,其效能也不大一樣。如果領導者能將具有不同特長的人合理地搭配起來,便能做出單個人在孤立的情況下做不到的事情。我國最早的一部神話書《山海經》裏有一個故事說,“長臂國”的長臂人和“長腿國”的長腿人,各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各有自己的短處:下海捉魚,一個涉不深,一個夠不著。可是當長臂人騎在長腿人的肩上時,就既能涉得深又能夠得著了。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還有句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前者說的是全力組合,後者說的是智力組合。可見,人們對群體組合的好處早就有了認識。
管理機構的整體素質是指管理機構的成員在性格、誌趣、氣質和風度等方麵的綜合表現。作為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先有自知之明,有冷靜的頭腦、不斷創新的進取心、不怕風險的魄力,辦事公正、賞罰分明,並有豁達大度的寬容精神,等等。完全具備這些素質的人顯然是很少的。這就要求在組織的管理機構中配備具有這樣或那樣素質的成員進行相互補充,在管理作風、性格氣質等方麵進行巧妙的搭配。
比如說,在性格上,有人性格外向,說話直爽,辦事果斷;有人性格內向,處事謹慎,考慮問題周到。在作風上,有人大刀闊斧,雷厲風行;有人慢條斯理,有條不紊。在氣質上,有人足智多謀,果敢善斷;有人勇往直前,能衝敢闖。由這樣一群人組成的管理機構,才是一個管理能力強、工作效率高、團結協作好的理想集體。
巧妙平衡組織內的工作
平衡是有效開展組織工作的一種手段。工作中,既要防止“左”和右兩個極端,又要防止折中主義,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平衡,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工作藝術,是領導者調適能力的具體體現。一個成功的領導者要善於抓住事物的本質,通盤考慮,找準工作的平衡點,把多種因素調整到最佳狀態,最大限度地整合資源,為同一目標積聚力量,實現工作效率和社會貢獻的最大化。
1. 班子結構的平衡
班子結構是班子的生命,班子結構的平衡是班子穩固、充滿活力的根本所在。在智能結構上,既要有創新型的思想家、條理型的組織家,也要有經驗型的實幹家;在專業結構上,既要有管理型的人才,也要有專業型的人才;在性格結構上,既要有活潑開拓型的,也要有冷靜穩重型的;在年齡結構上,要有一定的梯次,保持紡錘形的動態平衡。
2. 用人策略的平衡
要善於用人所長,避其所短,製定人才互補機製,真正做到“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形成能量聚合,產生整體合力。要堅持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通過民主渠道,聽取集體的意見,這樣既會使大家心服口服,防止班子內部產生非議,又能把能人遴選到其適合的崗位上來。
3. 人際交往的平衡
人際交往是人之常情。但對於領導者來說,基於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則必須慎之又慎。要擺正與親戚、朋友、老鄉、戰友、同學和下屬之間的關係,與他們等距離交往,保持一種同等的、平衡的親和力,不因“裙帶關係”就親近誰,不因“對己有用”就偏愛誰。與自己交往過密的,要有意拉開距離;與自己接觸比較少的,要創造機會主動接近。
4. 個人情緒的平衡
人總是生活在矛盾之中,每天的是非得失總在影響著每個人的情緒。領導者同樣也擺脫不了喜怒哀樂的影響,而且還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下屬和他人。領導者必須科學調控自己的心態,有意識地平衡自己的情緒,不喜怒無常讓人捉摸不透,不冷若冰霜拒人於千裏之外,要保持一顆健康向上、充滿樂觀的平常心。
不要排斥與下屬的合作
領導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要從領導者的寶座上走下來,深入到員工中去,與員工攜手合作,並肩戰鬥,共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