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戰略,就是抄近道(4)(2 / 3)

海爾和格蘭仕的成長軌跡告訴我們:能助企業成功的商業模式並非隻有一種,具體采取哪種,既要取決於企業所處的環境——經濟學家常說的“路徑依賴”,也要取決於企業老板的戰略遠見。對企業而言,路徑依賴無從選擇,但戰略模式卻可以選擇和設計。

看清全局,構建內部戰略體係

看清全局,才能布好局。但這個全局,並非個人眼中的全局,而是企業的戰略決策層能夠看清的全局、達成的共識。

單個的戰略管理也許能支撐企業的生存,但無法支持企業持續地發展、壯大。所以,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戰略管理體係。

戰略管理體係的構建從三個方麵展開:

一是提升團隊能力,為領導者分擔戰略管理職責,同時為其決策提供依據。這就要求企業既要重視內部人員的培養,也要有計劃地引入職業經理人,以構建完善的戰略管理梯隊。

二是有效授權。在此前提下,戰略管理才能形成囊括基礎信息收集、深入研究分析和決策等在內的多層次係統,從而使企業老板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決策能力,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提升企業戰略管理的效率。

三是積累戰略檢驗的經驗。戰略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難免出現各種偏差。怎樣發現偏差、確定偏差、判定偏差,並迅速更正,也是戰略管理的分內之事,以便戰略執行能盡早回歸正常軌道。

優化戰略執行流程

研究表明:在理論上,企業處理一個簡單的文件隻需花費7分鍾,但落實到實踐中,這個時間可能會延長為幾天。如果戰略從製定到執行需要經過多個部門、不同層次的領導的審批,就會使得具體的執行人員耐心耗盡,從而影響最終的執行效果。因此,優化戰略執行流程、縮短非必要的審批環節、提高戰略執行效率,是有效貫徹企業戰略、目標的必要措施。

施樂(Xerox)公司曾是IT業創新精神的代表。它開發過很多具有革命性的產品,如鼠標、圖形用戶界麵、激光打印機等。然而,這些已經成為施樂公司的曆史。導致施樂公司衰敗的原因不是創新技術或戰略決策能力的欠缺,而是產品更新換代落後於競爭對手——龐大的官僚體製、過於繁雜的戰略執行流程使得新技術無法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而中國人壽保險青島分公司恰恰相反。該公司以新單處理流程為起點重建執行流程,對新單出單涉及的6個部門和相應環節分別設置對應崗位,從而形成了流水線式的操作控製體係。結果,新單出單時間從過去的5~7天縮短為2天,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的執行效率和執行質量。

由此可見,無論戰略多麼偉大,隻有轉化為能執行的流程,才有實現的可能。

合理配置人員,明確分工

在工作中,很多老板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所有工作都得自己親自去催,催就動,不催就不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企業組織文化氛圍壓抑、員工能動性不高外,關鍵還在於崗位責權不清、分工不明。

責權不清,老板勢必在內部運營管理上耗費很多精力。隻有在企業內部建立起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的管理體係,老板才能從雞毛蒜皮的事務性工作中脫身,專注思考企業戰略層麵的問題。

有些企業即使明確了職責、分工,但在執行時仍無法一一落實。這就說明老板在製定戰略時,沒有明確戰略的目的、目標。因此,老板在製定戰略時,不僅要明確目標,還要清楚這些目標包含哪些任務及完成這些任務需要做哪些工作。隻有做到這點,才能讓各崗位的工作人員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從而保證工作完成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