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2 / 2)

第二個時代是2000年到2005年,我把這段時間成為中國互聯網的刺金時代。

在這段時代中,李彥宏試水百度百科、QQ通訊服務全國網點化,中國的IT市場終於向世界發出一個信號:大陸的IT技術開始向專業化、服務性的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隨著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加強以及國際數碼產品的進入,中關村和深圳華強北出現了大量數碼山寨產品(如BB機等),中國的IT產品開始了線上線下兩條線的發展。

在刺金時代,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大佬們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群眾的消費水平在提高,隻要能把外國有而大陸沒有的IT產品山寨到中國,就能賺錢!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2001—2005年中國的互聯網產品開始呈現蓬勃發展狀態,各家新型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北上廣深出現,IT產品也更趨多元化,比如周鴻禕推出了360殺毒軟件、陳天橋推出了盛大遊戲、阿裏巴巴將貨源、物流與電商結合起來推出淘寶網,中關村華、強北開始出現高仿三星、諾基亞、蘋果品牌的智能手機,甲骨文、微軟、IBM等國外IT巨頭強勢進入中國市場。

2010年以後的中國互聯網市場,可以稱為戰國時代。

這段時間,中國的IT市場出現了質的變化,各家科技公司不僅繼續加大產品投資力度,而且還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發展戰略以圖占領市場。

比如騰訊這段時期自己不太研發新產品,而是別人推出暴風影音,它就搞QQ影音,別人推出酷狗音樂,它就推出QQ音樂,別人推出360殺毒軟件,它就推出QQ管家,憑借自身強大的用戶群和研發能力,騰訊一旦發現別的公司開發出了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它就能複製出更強的產品,進而排擠對手、形成集群化壟斷。

又比如小米公司開始建立商城研究用戶痛點並力圖擺脫對天貓、京東、唯品會等電商平台的依賴。

另外,這個時代社交網絡大熱,微博、微信相繼興起,個性服務迭代快速。

在金融領域,支付寶、微信錢包等具備存儲高利特點的便捷支付方式打破了銀行對市場的壟斷。

在智能應用方麵,華為、中興、金立開始改造安卓、塞班係統,並向蘋果收取技術專利費。

在純中介服務方麵,大眾點評、攜程網等開始了APP營銷之旅......

可以說,2010年以後中國的IT市場正式進入群雄並起的軍備競賽時代。”

說到這裏,顏名又是一頓,全場觀眾心領神會地報以更熱烈的掌聲。這陣掌聲持續了一分多鍾,顏名欣欣然享受完聽眾的熱情後,接著道:“

最後我說一說關於互聯網未來的思考:

大多數人都認為技術決定互聯網的前途。但我不這麼看。

哪裏有錢,技術才會在哪裏得到應用和發展。

決定互聯網未來的,首先是人民的購買力,其次才是科技水平。舉個簡單的例子,上個世紀其八十年代,世界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生物科學、核能、計算機是那個時代最頂尖的科技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在歐美風行之餘,並沒有對當時的中國大陸的民間消費行為產生多大的影響力。

為什麼?

因為當時中國人很窮很窮。

同樣的道理,今天的中國青年,不管他喜歡的是蘋果手機、三星手機、華為手機還是金立手機,不管這些手機的個性化服務水平如何,首先這款手機必須是智能手機!

互聯網產品的策劃,雖然必須注重差異性,但是首先要看行業性。比如在同等的條件下,一家IT公司現在去開發自動停車、自動導航、自動駕駛等汽車智能化產品,肯定要比去開發節能高效的空調智能產品有前途。

有些產品的市場空間已經到頭了,有些產品的消費需求才微微流露,這也是小米模式為什麼在手機行業能取得成功但是在其他領域難以被複製的原因,假如雷軍沒有把握住2012年——2014年中國手機用戶從1億飆漲到7億的這個時機,而是在今天用小米模式進軍手機行業,那我敢保證,小米模式不可能取得輝煌!

事實上現在中國的互聯網產品都有明顯的缺陷,比如小米手機,其質量和售後服務就一直飽受詬病,而且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也在發展自己的線上銷售渠道,它們並不想在電商領域長期受製於人。

所以我覺得未來有前途的互聯網產品一定是這樣的:找對了一個有巨大市場空間的行業(比如汽車、養老、幕牆建築等),給予消費者一定的賒銷能力(比如螞蟻花唄、白條等),研發出特色產品並不斷針對用戶痛點進行產品升級,然後等到市場趨於飽和時,退出轉型。

當然,這個前提是你有足夠的資金或者絕對高明的策略,讓你的潛在競爭對手無法通過燒錢來扼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