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下,從人的需要異化轉為對貨幣的需要。使得人的需要異化為對貨幣的需要,使人的道德水平滑落至極,隻為追逐利潤最大化,占有更多貨幣。這使人的多層次的需要簡化為貨幣的需要因,乃至唯一需要,認為有了貨幣就有了一切。這裏道德蕩然無存。貨幣成為最高的善,包括持有者即是善的代表,成為好的生活品質的體現。馬克思在《手稿》中進行可生動的刻畫,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偽善、虛偽和腐朽。
總之,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存在著不可克服的悖論。
三、研究《手稿》的啟示意義
列寧說:“我們絕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是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聖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他隻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社會黨人如果不願落後於實際生活,就應當在各方麵把這門科學推向前進。”④
那麼,對《手稿》思想淵源的考察中應在堅持其原處性意願及根本立場,即站在工人階級立場具體來說也就是馬克思以關切的心情、積極的態度、求實的精神注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從實際出發正確對待整個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立場;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優良理論關係及所應用的處理以往思想的方法和揭露理論與現實矛盾的方法。⑤
馬克思主義學說經久不衰的原因,就在於其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和回答問題都以解決實際問題出發的現實性。確實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問題做了根本性的探索和指導性的建議。對我們當代經濟發展現實中,物的異化、人的異化及人在經濟生活中的倫理因素未被充分認識到的這樣異化現象無疑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在利益驅動、金錢誘惑下人的行為被其支配而作為諸多違反人性之舉,實質也是物對人支配的表現,這都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另外,全球的經濟發展正在麵臨前所未有的倫理道德困境。比如,人性的欲望在物質的豐富而急劇膨脹。而在諸方麵應給與的德性關懷缺失。那麼,究竟如何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營造理想的經濟倫理大環境?對這一問題的解決,《手稿》仍有借鑒之處,如馬克思類本質的揭示啟發我們麵對經濟發展的倫理負效應,應放置至全人類的意識並以此來規約經濟發展。當經濟發展視為一種倫理性經濟或道德性經濟,讓人類的經濟進步補以犧牲人的道德發展為代價,而是追求經濟與倫理領域共同發展、和諧發展的人類進步時,經濟與道德關係才有了一致的方向,才有了更有意義的實踐價值。綜上分析,經濟倫理學視角是多元視角中能深刻剖析人類經濟生活的原初視角,更具有跨學科、多維度解決問題的實踐價值。⑥(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注解:
①《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研究(文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恩室編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208頁
②《中國倫理學60年》王小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第1版,第95頁
③王小錫,陳繼紅《的經濟道德解讀》[M]倫理學研究,2006
④列寧:《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5年底—1899年1月),《列寧選集》第3版第1卷第162頁
⑤[德]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51頁
⑥李鵬程《馬克思早期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2—3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