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倫理學——以最原初的視角解讀《手稿》
經濟學與哲學的關係已成為學科發展最本質的關係,不僅影響到經濟學與哲學,而且影響其他學科的全麵發展。在對馬克思思想的研究中,由於缺乏這一維度,哲學與經濟學依然表現為兩張皮,直至馬克思的《手稿》的發行才改變這一格局,而這種分割的突破,不僅克服了近代形而上學分門別類研究的局限,也突破了嚴重阻礙我們把握馬克思思想的瓶頸,這也方才出現以哲學的辯證思維方式,經濟倫理學的經濟與德性關懷視角,成功使哲學深入經濟學理論。
1993年《經濟倫理學論綱》一文在國內學界最早明確提出了“經濟倫理學”的概念,強調指出,經濟倫理學是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特性的學科以來,這一新型學科日益發展、完善。②作為綜合了經濟學、倫理學、心理學、法律學等交叉的研究是必要的。因此,對馬克思思想從這一本根性、基礎性的視角就開拓了我們經濟學和哲學研究新視野。也隻有透過經濟學的語句讀出他內在的哲學思想,並透過哲學語句讀出他內在的經濟學基礎,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雖然很多學者將經濟倫理學視角解釋為是一種獨特的視角,而本人認為其隻是更本源性、更原初性意願基礎上所做的有力的精神領域的批判。其原處性和獨特性主要體現在:
(一)對國民經濟學開展的德性視角的批判
《手稿》中,馬克思對經濟問題的分析是基於人的本質出發的,即如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的,“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視角,馬克思展開了將國民經濟學家作為人類社會整體的一部分,並將勞動者的精神需求、物質需求同時構建在這一社會性體係之下,這樣一種哲學視野下的經濟學剖析是獨到而全麵的。這就囊括了馬克思哲學的三大特點:對於國民經濟學,馬克思是將自己放置於資本家的身份來審視基於兩種不同社會形之下的經濟社會生活,這也是馬克思科學性、實踐性特點的體現之一。同時也以德性視角展開了對國民經濟學家的深刻批判,這是馬克思批判性特點的體現。
國民經濟學以利為主,視人為獲利的“工具”,忽略了人在滿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前提下,還需要精神層麵的慰藉,而這是他們體查不到的。國民經濟學的世界裏沒有處於底層的社會勞動者所麵臨的窘境、沒有小偷、騙子、乞丐、犯罪國民經濟學不知道有失業的工人,在其眼裏正常的勞苦大眾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認為一切其認為不存在的就是不存在的。這樣一種正常的生活被遠遠的拋卻在了國民經濟學領域之外。這成了他們眼中不在的存在的合理性化。可定性為是“對人漠不關心的”。然而馬克思卻從“國民經濟學”對人的態度揭示出它是違背人性的、不道德的。馬克思揭露的“國民經濟學”與道德對立的假象:國民經濟學不過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現著道德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反映,批判了“國民經濟學”道德關懷的缺失。
(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的關係揭示
在人類的經濟生產、生活中,有一種深層次的關係需要認識到即: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的關係,馬克思在《手稿》中肯定了經濟發展對道德進步的促進作用,承認經濟本身的發展不會阻礙道德進步,並且隻有在經濟發展是道德進步的物質基礎得以保障。但是馬克思卻又指出,在資本主義製度下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存在著不可克服的悖論。③。從“異化勞動理論”出發,對資本主義製度下經濟生活中的非人化待遇和人的異化做了深刻揭露。將勞動異化作為資本家不道德和非人化的主因。足以見證這一理論剖析問題的力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