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資源稅及其生態補償性分析(2 / 2)

資源型地區經濟水平會因資源稅改革而有所提高,使得區域經濟實現協調發展。礦產資源儲藏具有很大的區域性,以新疆為例,這裏的油氣資源約占全國陸上油氣資源總量的1/4,煤炭預測儲量兩萬億噸,占全國的40%。2012年,新疆資源稅收入為69億元,由於資源稅被納入地方財政,因此,資源稅改革能夠大大地增加當地的財力,形成增加就業機會、完善民生保障、提高地區財政收入的良性循環模式。

資源稅改革對節約型生產生活消費模式的培養有益,也對生態環境起到保護作用。擴大資源稅的征收範圍、征收方式由從量計征改為從價計征、提高稅率是資源稅改革的主要內容,直接作用是使得企業生產成本上升,進而使企業浪費能源資源的行為得到抑製,盡可能地通過技術創新、園區集聚來實現循環生產和低碳生產;間接作用是提高部分耗費資源較多的最終產品的價格,進而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行影響,這有助於全社會形成合理消費、可持續消費的綠色消費理念。

二、提高資源稅生態補償性的建議

鑒於以上的分析,作者認為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提高生態補償性:

1.轉變征收目的,將保護環境直接寫入資源稅的征收目的中去,不可否認,資源稅有一定的生態補償性,但是從本質上講,它是為補償由於資源耗竭而設立的稅種。因此,如果將“保護環境”及相關的字眼以法律的形式寫入資源稅的征收目的和意義中去,將會大大地彌補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的缺口,進一步提高生態補償性;

2.提高稅費比例,從側麵促進企業進行技術改革創造更高的單位效益,減少汙染程度。與國外相比,我國資源稅的比例相對來說還是較低,究其原因,除了某些礦產資源本身的銷售價格較低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資源利用率低,如果適當地提高稅費比例,就會淘汰一些成本高、汙染大的廠礦,促使企業進行技術革命,提升企業對資源的利用度,極大地降低資源的浪費率,而多增收的稅收,可以用於保護環境,這也提高了生態補償性;

3.擴大征收範圍,提前預防其他稀缺資源的浪費和損耗。在征收資源稅時,可以將深林、草原、灘塗等資源納入征收範圍,讓人們在開發使用這些資源時也合理納稅,這也將更利於保護環境,提升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環境保護的成本;

4.加入新型稅收,直接將保護環境的唯一目的以法律形式賦予新稅收,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可以考慮在部分礦業大省加征礦產資源生態補償費,按照礦區的麵積和破壞程度來進行征收,進行專項管理,將相應的費用用於栽種綠化植物、降低河流的汙染程度等恢複美好家園的事項上,以此來彌補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對當地民眾帶來的生存權、發展權的部分程度損失。

5.引入級差因子,對礦產資源稅費的征收按照企業和礦產的開發程度進行“分級”,使征收的稅費公平合理,且在行業內產生激勵效應,促進行業的競爭意識,對於保護環境也是相當有益的。(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楊靜、魏迪、論環境的公法保障[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1)

丁及堯.從我國《礦產資源法》的修改看資源稅的調整[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3)

[2]李國平、李恒煒、龔傑昌.礦產資源稅計征公式改革研究[J].資源科學,2011(5)

[3]黃寰.推進資源稅改革有何重大意義[N].人民日報·理論版,2010-07-12

[4]馬波.論我國環境法治的基本路徑選擇[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9(3)

[5]齊亞彬、殷燚、蘇迅等.礦產資源開發補償機製研究.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9:38

[6]黃錫生.礦產資源生態補償製度探究[J].現代法學,2006(6)

[7]崔娜.礦產資源開發補償稅費政策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係,2012

[8]王甲山、許瀚予、劉瑞姝.中國礦產資源開發生態稅費政策分析[J]新會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