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雲龍縣千年白族村諾鄧的旅遊資源開發與營銷策略(2 / 3)

(4)飲食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屬《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中介紹的諾鄧火腿,還有豆腐腸、石門熏肉、五井凍肉、雲龍天麻燉雞湯、諾鄧豆餅等等傳統風味飲食和大栗樹綠茶、康鴻山珍係列等地方特產品。

(5)自然資源

被譽為“高山明珠”的天池自然保護區同時具有森林、濕地、草甸生態係統,景觀資源獨特而多樣。有多種國家一級、二級保護植物和動物,因而在科普、宣教、生態旅遊、促進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等方麵極具潛力和價值。

天然太極圖——雲龍縣城北麵因沘江水繞出一個“S”型大彎子而形成罕見的天然地貌奇觀,通過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被人們賦予許多神奇的傳說和故事,成為了一個天生的道教文化符號。太極圖乃自然之神功,天下唯一。也正是因如此,太極圖景觀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成了雲龍對外宣傳重要的標誌。雲龍是道教興盛的地方,因此對於太極圖資源,不僅要把它當做自然奇觀,而且應挖掘其背後源遠流長的“道”文化。

(二)劣勢

1、基礎設施落後不完善,可進入性差。雲龍縣位於雲南西南部,山地地形導致區域閉塞,交通設施落後,影響境內旅遊景點的可進入性。

2、村落建築保護情況不理想,文物古跡保存完好度較差,景區開發落後,景點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3、旅遊產業基礎薄弱,相關接待設施有待改善。旅遊策劃單一,開發深度不夠,產品單一,並且與其它景區雷同度較高,沒有突出自身特色,不能滿足遊客觀光、休閑、求知、購物多層次需求。諾鄧的旅遊開發缺乏能夠多方位多角度展現諾鄧多彩文化的旅遊產品。

4、資金短缺問題,開發麵臨資金上的瓶頸,多個項目計劃尚且無法展開,投融資模式有待拓寬。

5、“鹽文化”作為諾鄧旅遊資源的首要,但是文化資源因其無形性、隱蔽性很難在短時間內綻放其光彩。

(三)機會

1、大理是滇西的旅遊集散中心,海外遊客量位居全省第三,國內遊客量位居全省第二。大理州旅遊業的發展將有效帶動諾鄧旅遊業的發展,為諾鄧旅遊的開發奠定優越的旅遊基礎設施條件和良好的客源基礎,千年白族村聯合天池自然保護區將成為大理西部旅遊區的一個“亮點”。

2、隨著政府對諾鄧旅遊資源越來越重視,與之相對應的政策也進一步落實。

3、生態旅遊的愛好者越來越多,人們對於這種保持較好的旅遊地偏好程度較高。

(四)威脅

整個中華大地上對古鎮古村的開發熱,導致處處可見古村古鎮,競爭者較多。就省內而言,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少數民族風情濃鬱。以古村古鎮結合少數名族風情加以開發的地區較多,比如孟連傣族娜允古鎮、麗江的束河古鎮等,且很多地方開發得較好,已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雲南交通相對閉塞,自然以及人文旅遊資源結合較好但尚未完全開發的地方很多,類似騰衝的和順古鎮、大理的喜州古鎮、沙溪古鎮,楚雄石羊古鎮、黑井古鎮等等,推介出去之後會吸引較多喜愛生態旅遊的消費者。資源的集群性雖然有利於吸引消費者,但另一方麵,競爭之後也會分流部分消費者,旅遊資源的同質性又會影響遊客的積極性,從而減少遊客數量。

三、諾鄧的旅遊資源開發與營銷策略

(一)諾鄧的旅遊產品開發策略

1、主要景區及其特色設計

(1)千年白族古村——諾鄧

此景區主要包括幾點內容:

a、鹽文化開發

諾鄧文化的一大部分是鹽文化,鹽文化可以串出諾鄧的曆史。諾鄧井鹽熬製早在上世紀下半頁就退出曆史舞台,在諾鄧古建築裏改造建設一個以鹽為主題的博物館,恢複食鹽生產流程供遊客參觀,也可直接參與生產,提升趣味性;同時按古代“分灶煮鹽”辦法生產一些鹽製品和工藝品。此外,利用鹵鹽生產的副加工產品如諾鄧火腿、麵醬等等可通過包裝製成旅遊產品。

b、明清白族傳統古建築

建築景觀除了一般的為普通遊客展示以外,還可以邀請一些建築、攝影、美術方麵的專家學者前來研究,推動科學旅遊。

c、山地白族民族風情

組織民間藝人,傳承吹吹腔、白族調、洞經音樂等富有特色的文化,借助火把節、祭孔大典等節慶宣傳活動,提升趣味性,吸引遊客。

d、散落民間的文物——家庭生態博物館

家庭生態博物館作為諾鄧首創的文化遺產保護形式,能為旅遊者提供一種平民式的文化導讀,為遊客深入了解諾鄧文化提供了另一種途徑。就目前的兩家來說展品多數雷同,所以開發中應當注意提高整體質量,突出特點,而非增加數量。

(2)天然太極圖和虎頭山——“道”文化

a、天然太極圖四景:太極鎖水、獅象把門、雲嶺天儀、滄海桑田。

b、虎頭山道教建築群

諾鄧一直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天然太極圖除觀賞價值以外,還應進一步挖掘道教文化,太極圖西南位置地形平坦,有秀美的田園風光,適合發展農家樂等旅遊產品。可建造一個道文化體驗園,提供道家養生康體療養服務,發展體驗旅遊。虎頭山作為大理地區的第二個道教名山,石壁千尋,風光無限,有老君殿、虎頭寺、王母寺、張仙祠等廟宇及眾多的石窟、石觀、石雕等。將天然太極圖和虎頭山道教建築群結合起來,進行道文化的發掘和演繹。

(3)天池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天池片天池管理站以南的實驗區,可以開發高原濕地、觀鳥、雲南鬆植被景觀、亞高山草甸景觀、天象景觀。主要進行科普、科考及風光旅遊。

(4)橋梁博物館

貫穿縣境南北的沘江河上以及其支流師裏河等地,各種古橋的風格形式變化多端,堪稱“古代橋梁博物館”。主要開發觀光、科考項目。城沿江往北行70公裏至順蕩彩鳳橋,途中可觀覽沘江古橋諸景點:碧嶂回瀾(青雲橋),鹽路津梁(果郎中州橋),河口三峽,長春三渡(木梁風雨橋:陽春橋、永鎮橋、安瀾橋),金橋通京(包羅通京橋),藤橋臥水,梵碑古道,彩鳳淩波(順蕩彩鳳橋)等。

2、保護與開發並行,加強旅遊環境建設

(1)關於古村古鎮的保護方法:“首先要保護整體風貌,保護構成曆史風貌的各個因素,除建築物還包括路麵、院牆、街道小品、河道、古樹等,外觀按曆史麵貌保護修整,內部可進行適應現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其次要采取逐步整治的作法,切忌大拆大建,對曆史性建築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後人不合理改造的方法,可恢複其原貌,對不符合整體風貌的建築要予以適當改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