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安全挑戰與出路
管理視窗
作者:張鳳
摘要: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日益加深,各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不斷提升,衝擊國家經濟安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也日益增多。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重要基礎,同樣麵臨著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的挑戰。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麵臨的最大難題就是“三農”問題。糧食問題與“三農”問題緊密聯係在一起。隨著形勢的不斷變化,影響當代中國糧食安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也日益顯現,糧食安全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通過對中國糧食安全的現狀分析研究,針對當代中國存在的糧食安全問題的影響因素,提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糧食安全;影響因素;解決對策
一、當代中國糧食安全的背景
(一)當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國際背景
糧食安全問題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糧食安全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在當前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下,尤其是加入WTO以後,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程度越來越深,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與世界的糧食安全緊密相連。
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農業的科技進步也迅速,引發了世界農業技術的重大變革,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各國政府對農業的高度重視,也加快了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世界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資料顯示,發展中國家的營養不良人口的比例在過去的30年間下降了20個百分點。①但與此同時,由於氣候以及其他因素的變化,導致了全球範圍內的糧食生產、庫存不穩定性也在日益增加,世界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糧食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據測算,過去10年來全球穀物消費需求增加2200億公斤,年增長11%;而糧食供給卻僅增加1000億公斤,年均增長05%,供需缺口明顯增大。②
糧食安全問題是多種因素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果,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今糧食安全問題除了傳統的因素還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第一,自然災害的頻發,已經嚴重威脅到國際糧食生產。第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糧食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增加。第三,世界生物能源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糧食的供求矛盾日益嚴峻。第四,部分國家糧食安全進一步加深了全球糧食危機。
(二)當代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國內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問題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把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最重要部分,並製定與實施了有效的措施來促進我國糧食的生產,我國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
加入WTO後,中國的糧食生產麵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首先,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推進了我國糧食生產結構的優化,有效的促進了我國糧食生產的發展。其次,加入WTO後,中國的糧食生產麵臨了諸多的挑戰:1)依據WTO規則進口關稅減讓,導致我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糧食的支持和保護;2)與國外市場的一體化加深,導致我國糧食安全受世界糧食安全的影響程度越來越深。
二、中國糧食安全問題的現狀
(一)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基本穩定,能夠較好的滿足供給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的生產。近年來,中央政府為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穩定連續出台了關於“三農”政策的“一號文件”。在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我國的糧食供給得到了均衡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二)我國糧食儲備率和自給率都比較高,安全性相對穩定
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基本上能夠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本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的糧食總體儲備率達到20%,特別是上個世紀90年代平均達348%,1988~2002年高達40%以上。③相對高的糧食儲備率,為我國應對突發事件有著較強的物質保證。
(三)從長遠看,我國的糧食安全還存在諸多隱患
第一,消費的需求呈現剛性增長。據預測,人均糧食消費量為395kg,需求總量5725kg。④
第二,我國耕地數量在逐年減少。伴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土壤退化、土地沙漠化、“三廢”汙染等問題,導致耕地持續減少,人地矛盾突出,擴大糧食生產麵積的空間極其有限。
第三,雖然我國缺糧人口的比例不高,但是缺糧人口的絕對值比較大。
三、中國糧食安全麵臨的挑戰
(一)中國糧食安全最大挑戰:18億畝耕地紅線
耕地作為糧食安全的生產環節,首要挑戰是當前的趨利動機下,經濟作物擠占主糧生產、房地產和工商業的發展蠶食耕地兩大主要問題。
當前的經濟是開放的,我國連續的貿易順差,擁有高額的外彙儲備,為此而放鬆國內的糧食生產,依靠進口糧食來解決本國的糧食供給缺口的誘惑大大增強。但是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基本需求,一個大國把自己的基本生存寄希望於國際,這是不妥的。
我國耕地遭受的蠶食是不可低估的。雖然各地為了達到足夠用地的指標而進行了跨地區耕地置換的做法,即一地的耕地轉為非農用地之後,向異地開發出新的耕地,從而維持耕地總數的不變,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新開發出來的耕地與轉為非農用地的耕地的生產能力存在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