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江蘇省小城鎮發展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管理視窗
作者:胡順華
摘要: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大力促進小城鎮健康發展、綠色發展是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並舉、協同發展”的重要舉措。而小城鎮在城鄉發展結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又是農業產業化服務的依托。
關鍵詞:小城鎮;發展
小城鎮在城鄉發展結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又是農業產業化服務的依托。近期,我們前往以全國藥材之鄉聞名的射陽縣洋馬鎮,就小城鎮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四大要素”聚合發展,為洋馬城鎮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工業發展強勁,城鎮化建設有新支撐。一是工業園區建設水準較高。全鎮已建成沿新洋港重大項目承載區、藥材工業園和全民創業園三個工業園區,重大項目園目前可容納10個億元項目,中小項目園可容納50家企業,全民創業園可供200戶農民創業。園區三通一平到位,綠化、亮化到位。二是項目建設情況良好。重大項目園區內,已有海越麥芽、寶鬆重工、宏健糧油、金祥樁基、眾鑫機械、鐵路環保機械製造、風力發電等7個億元以上項目,其他中小項目包括農民創業項目達170家,形成裝備製造、紡織服裝、藥材加工、糧油食品、玻璃器具、電子等八個行業。三是工業投資額驟增。工業從2006年開始起步,6年間工業固定資產總投資年均遞增30%。近二年遞增達到40%。四是工業從業人員快速增長。目前,從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達8000人,為企業服務的達12萬人,占全鎮總勞力的50%。五是工業回報率較高。一般工人年收入3萬元左右,明顯高於農業人員。入庫稅收超百萬元企業7家,其中,海越麥芽年稅收過千萬,寶鬆重工、宏健糧油都達到300萬元以上,工業的強勁發展,為城鎮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農業轉型加快,城鎮化建設有新優勢。一是農業產業化已經形成。全鎮中藥材種植麵積達7萬畝,200個品種,其中菊花種植麵積6萬畝,栝樓1萬畝,蠶桑麵積1萬畝,各類蔬菜麵積6000畝。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產業化格局。藥材村的“一村一品種藥材,家家戶戶奔小康”的做法被國家農業部作為典型經驗交流。全鎮農業龍頭企業3家,其中宏健糧油為江蘇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海越麥芽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港中寶慶豬場、黃海福群豬場分別為“江蘇省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農業產業化協會8家,共有會員12萬人,公司+農戶+合作社,共有農民經紀人2000多人。二是土地流轉形成趨勢。全鎮共建糧食標準化、菊花標準化、蠶桑標準化、栝樓園區標準化、生豬養殖標準化、漁業養殖標準化等高效農業示範區8個,共流轉土地1萬畝,已有4000戶農民全家走出農田,加入到城鎮化建設的行列。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發展,農業效益成倍增長,土地資源價值大幅提升,為農民進城、農民養老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農業勞動力大量轉移。全鎮共有勞動力28萬人,目前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人員為8000人,非農業和進城從業的勞力13178人,農業勞動力占38%。在農業勞動力中,以中老年勞力為主,40歲以下的中青年占農業勞力8%,農業勞動力子孫相傳的傳統模式不複存在,城鎮已成為當代農民的歸宿地。
服務業強勢發展,城鎮化建設有新活力。第三產業聚焦城鎮發展,一是集鎮市場日益興旺。全鎮有農貿、藥材、建材、農資專業市場6家,商場超市7家,商業批發街3條,從業人員達5000人。二是居民生活方式悄然改變。餐飲服務、休閑娛樂服務12家,服務人員95%來自農民。目前,80%農民家庭的婚、喪、喜、慶、接待來客在集鎮賓館、飯店舉行。三是交通運輸快捷便利。全鎮從事交通物流的車輛達300多輛,家庭轎車2000多輛,當天離田的農副產品,可以當天進入300公裏圈範圍內大中城市市場。四是建築隊伍不斷擴大。共有20多支有資值的農民建築隊伍,3000多名農民建築工在鎮內外參與城鎮化建設。五是金融服務競相發展。鎮內除有農村商業銀行、農業銀行等官辦銀行外,還有各類農民經濟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