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詩歌創作的得失(2 / 3)

為著宣傳毛澤東主席提出的在文藝界和科學界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郭沫若竟獨出心裁,以“百花齊放”為題,選出一百種花來寫出一百首詩。自1956年暑間,試作了三首便擱置了,原因是“所熟悉的花不多,有的知其實而不知其名,有的知其名而不知其實,有的名實不相符,有的雖熟而並非深知”。1958年詩人受到大躍進精神的鼓舞,決心繼續完成它,於是到天壇、中山公園、北海公園的園藝部訪問,“北京市內賣花的地方,我都去請教過”,他還得到許多熱心朋友的幫忙,“有的借書畫給我,有的寫信給我,還有的送給我花的標本或者種子”。

《百花齊放》一百首詩自1958年4月3日至6月27日在《人民日報》連載,便引起讀者注意,出現褒貶相持的不同意見。力揚的文章比較尖銳地批評了這一組詩“存在著相當大相當多的缺點”,認為全詩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對於“百花”的訓詁考據,二是革命術語和哲學詞彙的生搬硬套。“這些都是缺乏藝術形象,也缺乏抒情因素的說理的文字,也就缺乏吸引人的魅力,所以讀起來,總不免覺得枯燥、生硬,索然無味”。問題在於:為什麼郭沫若會違背詩歌創作的基本原則,寫出這樣的詩呢?力揚不認為作者不懂得這些原則,“而是因為作者沒有深入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生活,對於這種現實生活缺乏深刻的感受,因之革命的熱情與藝術的想象,也就缺乏最根本的源泉,於是隻好求助於革命術語和哲學詞彙的生搬硬套,以及對‘百花’的訓詁和考據,以補充淺淡的思想、感情和貧乏的藝術形象。這是缺乏現實生活的實感,沒有強烈的創作衝動,而勉強從事寫作的結果。”[7]

《百花齊放》是根據“主題先行”的創作原則寫出來的。在“寫中心,唱中心,頌中心”的“左”的文藝思潮影響下,郭沫若用詩來圖解政治,用詩來擴大宣傳毛澤東倡導的方針,用詩來給百花訓詁考據,顯然是違背了詩歌創作的基本規律而受某種狹隘的功利主義所支配的,因此這些詩失去了詩的內在韻味,失去了詩的美學價值,隻能給讀者增加一些植物學、園藝學的知識。

郭沫若寫於解放後的詩篇,多是即興之作。有許多詩是配合政治運動、生產任務即興寫下的,缺乏嚴密的構思和藝術的錘煉,因而往往流於概念化。不過有些詩與“寫中心”保持了一段較大的距離,仍然保留著《女神》的氣韻,保留了詩人的浪漫主義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如寫於1956年5月的《郊原的青草》一詩:

郊原的青草嗬,你理想的典型!

你是生命,你是和平,你是堅忍。

任人們怎樣燒毀你,剪伐你。

你總是生生不息,青了又青。

詩人所創造的“青草”的形象,具有堅韌的承受力和頑強的生命力——不怕艱險,不怕寒冷,不怕風暴,不怕自我犧牲。“你能飛翔到南極的凍苔原,你能攀登上世界的屋頂”。詩人還歌頌了“青草”的博大的胸襟:喜歡牛羊在草地上蹂躪,喜歡兒童在草地上打滾;“你喜歡工人和農民並坐著談心,你喜歡年青的侶伴們歌唱愛情”。詩人尤其讚美了“青草”綠化大自然和美化全人類所作出的偉大貢獻:

你是生命,你也哺育著生命,

你能變化無窮,變成生命的結晶。

你是和平,你也哺育著和平,

你使大地綠化,柔和生命的歌聲。

詩的結尾把“青草”概括為“理想的典型”,因此“大地的流泉將永遠為你歌頌,太陽的光輝將永遠為你溫存”。詩人盡情地讚美青草的優美的品格——“理想的典型”,這裏似乎同現實的政治和人事沒有瓜葛,因而寫得自然、灑脫,沒有口號和教訓。

又如為讀者所稱頌的《駱駝》一詩:

駱駝,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頭天外,

導引著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線。

這首詩取材於現實生活,但傾注了詩人的豐富的感情。詩人熱情地讚頌了在沙漠中導引著旅行者從黑暗走向黎明的駱駝。它曾經幫助旅者在暴風雨中度過了艱難的歲月,給人們以“忘不了的溫暖”;如今,它是“星際火箭”,“有生命的導彈”,又給了人們“以天樣的大膽”,繼續導引著人們向前。“縱使走到天盡頭,天外也還有樂園”。全詩塑造了偉大的、崇高的駱駝的形象,刻畫了駱駝的堅毅、雄渾、無私、拓大的性格特征。字裏行間,到處氤氳著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理想主義的強烈氣氛,同時又流貫著濃厚的抒情的氣息。

1957年9月下旬,郭沫若陪同印度副總統拉達克裏希南赴杭州遊覽西湖名勝,寫下了《西湖的女神》和《波與雲》兩首抒情詩。前者是根據當地的民間傳說即興而作的:

據說西湖裏有一位女神,

每逢月夜便要從湖心出現。

遊湖的人如果喜歡了她,

便被誘引向湖底的青天。

今晚的湖上幸好沒有月,

我沒有看到西湖的女神。

不是我被誘進西湖的水底,

是西湖被誘進了我的心。

此時哲學社會科學界反右派鬥爭已告一段落,所以郭沫若在這首詩裏才表現得如此輕鬆愉快,無憂無慮,才有興致觀賞大自然的美景,才可能寫出“不是我被誘進西湖的水底,是西湖被誘進了我的心”這類帶有諧謔意味的詩句。

膾炙人口的《波與雲》一詩,更是受到廣大讀者的激賞:

碧波伸出無數次的皓手,

向天上的白雲不斷追求。

白雲高高地在天上逍遙,

隻投下些笑影不肯停留。

白雲轉瞬間流到了天外,

雲影已被吞進波的心頭。

波的皓手仍在不斷伸拿,

動蕩不會有止息的時候。

碧波追逐白雲,雖然白雲已經流向天外,波濤卻不肯止息,仍舊不斷地向前動蕩。此詩想必是詩人於遊覽山水間,眼見波與雲融合、分離的變化——白雲漂浮上空、波浪拍打向前的神奇而美妙的景象,萌發了創作衝動而寫的。它在思想上曲折地反映了時代浪潮的激蕩,也許還寄寓了詩人對生活的縹緲的憧憬;它不是靠政治術語和口號來拚湊詩句,而是借助於藝術的形象性與抒情性去獲得詩的生命的,所以讀來醰然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