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十年殷墟發掘(上) 九、甲骨文分期斷代之研究(2 / 3)

董作賓進一步認定“大龜四版”有賓、爭、允等六個貞人,而時間共九個月,六位貞人輪流主持占卜,因而在這九個月中他們都是活在世上的。他們之中“最老的和最少的,相差也不能五十年”,“凡見於同一版上的貞人,他們差不多可以說是同時”,因此,“可以由貞人以定時代”,進而,提出了分期斷代的八項標準:

一、 坑層

二、 同出器物

三、 貞卜事類

四、 所祀帝王

五、 貞人

六、 文體

七、 用字

八、 書法

董作賓的“貞人”的提出具有重要意義,是其進行甲骨文分期斷代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為《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的發表奠定了基礎。郭沫若在《卜辭通纂》序言中指出:“曩於卜貞之間一字,未明其意,近時董氏彥堂解為貞人之名,遂頓若鑿破鴻蒙。”日本甲骨學家島邦男在《殷墟卜辭研究》序言中也指出:“這貞人說是劃時代的創見。”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饒宗頤是董作賓之後研究甲骨文分期斷代的卓有成就者,他的《殷代貞卜人物統考》頗受董作賓的啟發,因此他說:“董氏對於甲骨學貢獻最巨者,為貞人之確定。”

之後,董作賓繼續進行甲骨文分期斷代的研究,於1933年完成了甲骨學史上劃時代的著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當時適逢中央研究院創辦人蔡元培院長六十五歲生日,學術界為蔡院長做壽祝賀,出版紀念論文集,他的這篇文章即被收入《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

在《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董作賓提出了分期斷代的十項標準:

一、 世係

二、 稱謂

三、 貞人

四、 坑位

五、 方國

六、 人物

七、 事類

八、 文法

九、 字形

十、 書體

依據十項標準,將甲骨文劃分為五個時期:

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

第二期:祖庚、祖甲

第三期:廩辛、康丁

第四期:武乙、文丁

第五期:帝乙、帝辛十項標準之中,前三項和後兩項即世係、稱謂、貞人、字形、書體是最為常用的,依據這幾項基本就可以斷代。世係將商代的曆史從縱的方麵豎立起來,從而確定每一帝王的先後次序,其他標準才有了判斷的依據。稱謂是占卜時的商王對占卜對象(先祖、父母、兄弟等)的稱呼;貞人是代表商王占卜並記事的史官,一代商王身邊總有一個或幾個固定的貞人。世係、稱謂、貞人三位一體、互相印證,是甲骨文分期斷代的基礎和核心,因此被稱為“第一標準”。

依據“第一標準”可以定出時代明確的甲骨片,再通過這些標準甲骨片的整理和歸納,派生出其他各項標準。如書體,由於時代和貞人的不同,書寫風格也不盡相同,董作賓概括各期的特點為“雄偉”、“謹飭”、“頹靡”、“勁峭”和“嚴整”。當遇到不具備“第一標準”的甲骨文時,就可以依據書體來判定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