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時代 二、 輟學經商與師範讀書(1 / 1)

第一章學生時代 二、 輟學經商與師範讀書

1911年,董作賓十五歲的弟弟董作義突然暴病身亡。董士魁老年喪子,十分悲痛,身心受到極大損傷。他感到實在無力獨自支撐,更憂慮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店鋪後繼無人,就讓董作賓休學回家經營。董作賓雖然並不情願,但在全家巨大悲痛中也無話可說,早已懂事的他隻好遵從父命。

休學後的幾年間,董作賓一麵協助父親經營商鋪,同時一麵苦苦尋求自己的道路,他堅持自修。他將以前讀過的書拿來重新溫習,向鄰居、朋友和同學借書來讀,後來他設法在自己的商鋪裏兼營圖書,每當進到新書,必先自己讀完再出售。董作賓如饑似渴,凡是能接觸到的書他都要讀,這在當時範圍不大的南陽是出了名的。

在讀書的基礎上,董作賓與同鄉同學陳耀垣共同設館授徒,當上私塾先生。他們的教學雖然也從傳統的幼童啟蒙教育人手,但注意注入新的知識,因此,時間不長也吸引了不少學童,一次還能拿到四十千文的束脩。

恩師張嘉謀先生

董作賓還與郭寶鈞、陳耀垣等幾個同輩讀書人組成文社,互相鼓勵,互相督促,每人每月堅持寫一篇文章,請先輩學人評閱。南陽籍著名學者張嘉謀、徐旭生等都曾對他們做過指導。清末民初,河南省文化教育界有兩位著名的人物“南張北李”,即豫南南陽的張嘉謀和豫北衛輝的李敏修。張嘉謀老先生一向獎掖後進,不遺餘力,對家鄉青年組織文社鑽研學問十分讚賞,尤其喜愛家庭貧困、勤奮好學的年輕街坊董作賓,常常送書給他看,並解答他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幫助他到師範講習所聽課。

早年自學使董作賓的學問和寫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後來他的學術論文和著作雖然專業性很強,但文筆流暢、優美生動,這與他那時奠定的寫作基礎是分不開的。例如,他在《皇帝是可以沒有頭的嗎》一文中,從清朝皇帝雍正以科舉試題“維民所止”是將“雍正”去了頭為借口大興文字獄,談到甲骨文中“王”字的發展演化,把抽象艱澀的文字考釋寫得生動有趣。

董士魁老人從年輕時隻身南下,兢兢業業在南陽拚搏奮鬥了一輩子,企盼的就是人丁興旺、財源茂盛。可是,當時社會上是兵匪橫行,民不聊生,經營商鋪舉步維艱,同時自己的身體也每況愈下,不由得萬念俱灰,感到自己的路走不下去了。知子莫若父,這時候的董士魁深知兒子董作賓的誌向也並非在此,覺得再也不能耽誤孩子了。

1915年春,南陽縣立師範講習所招生,張嘉謀力主董作賓前去報考。董早已躍躍欲試,他向父親說了自己的想法,董士魁含淚對董作賓說:孩子,你自己的路你自己走吧,爹不再管你,終究還是多讀點書好。董作賓欣喜異常,稍做準備即赴考場,雖輟學多年但仍成竹在胸,竟以全縣第二名成績被錄取。

正當董作賓重新奮發學習時,就在這年夏天董士魁積勞成疾,舊病複發醫治無效去世,享年六十六歲。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使董家雪上加霜陷入絕境,董再次麵臨失學的危險。然而,深明大義的董母王氏夫人並沒有因此而讓兒子輟學,她毅然將商鋪委托他人經營,全家人省吃儉用頑強支持董作賓繼續求學。後來,董作賓懷念母親,常常深情地對子女說,你們的祖母太了不起,沒有她老人家支持,我們就不會走到今天的這一步。

在師範講習所裏董作賓努力學習,不僅要掌握老師講的功課內容,還如饑似渴地汲取更多的營養。他在講習所的作文當時就石印刊行,當做範本廣為傳誦。老師見他勤學好問,又為人誠懇熱情,就常常讓他幫助學習差的同學溫習功課。第二年,董作賓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被學校聘任為教員留校任教。由於當過私塾先生,董作賓對教學並不陌生,他認真備課講課,很受學生的歡迎。

五四運動的前夜,各種新思想新潮流迅速傳播,青年知識分子的思想都十分活躍。董作賓也深受這種大潮的影響,他感到南陽古城似乎偏僻閉塞,空氣沉悶,需要到外麵去闖蕩,去呼吸新鮮空氣。他考慮了很長時間,有時甚至徹夜不眠,最後下決心向母親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聽到兒子的話,王老夫人心中一沉,沉思良久,心想前幾年家裏多災多難,現在剛剛平靜下來,兒子在師範學校當教員有一份穩定薪水也算很不錯了,日子不寬裕也能過得下去,怎麼又有了這樣的想法呢。但她又想到兒子一向站得高看得遠,認準的路是不會錯的,當長輩的應當支持孩子。於是對董作賓說:你爹生前說過,你自己的路你自己走,願意出去就出去吧,有空常回來看看你媳婦和老娘就行了。看著母親花白的頭發和滿臉的皺紋,董作賓強忍著沒有流下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