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學生時代 一、 從私塾到學堂
1895年3月20日深夜(清光緒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在河南西南古城南陽府長春街一座臨街有鋪麵的住宅裏,一個男嬰呱呱墜地。嬰兒父親,小雜貨店店主董士魁滿心歡喜。已過不惑之年,他早已渴望要一個男孩了。這個嬰兒就是日後的著名學者,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文學家、民俗學家,一代甲骨學大師董作賓。
董氏祖籍河南懷慶府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董陽門村,董家世代務農。董士魁年輕時家鄉遭災生活無法維持,其父母隻好讓他背井離鄉,隻身到南陽謀生。董在南陽先是給人打短工幹雜活,後來到一家店鋪當店員。店主沒有兒子,看士魁孤身一人勤奮能幹,就將女兒嫁給了他。後來,夫妻兩人就經營這家小店。妻子王氏從小幫助父親記賬,雖沒上過學也識幾個字,很通曉事理。董作賓曾經回憶母親的這樣一段往事,當時地方治安混亂,土匪活動猖獗,人們在枯井下挖洞躲藏。一次母親抱著他下井避難,他突然哭鬧不止,同在井下躲藏的人抱怨,母親竟毅然抱著他出去了,幸好沒有遇上土匪。
按照傳統“仁、義、禮、智、信”的觀念,董士魁為他的這個孩子起名董作仁,後來又為孩子的弟弟起名董作義。小作仁的降臨給家庭增加了樂趣,但同時也增加了負擔,董士魁經營他的小雜貨店更加賣力了,常常麵帶笑容跑前跑後接待顧客、進貨送貨。
小作仁六歲到了該讀書的年齡,董士魁東拚西湊準備了束脩送他上了私塾。先生陳文鬥,字星垣,是南陽當地人,府學庠生,也就是常說的秀才,雖沒再考取功名,但還是很有學問的。入學時陳先生見孩子雖然瘦弱但聰明伶俐,問了幾個問題也都能回答上來,很是喜歡,稍微沉思一下便對董士魁說:這個孩子很不錯,我收下了,但要給他改改名字,你們來了就是我的客人,就叫董作賓吧。他認為“作仁”兩字含有“成仁”之義,很不吉利。後來,董作賓的弟弟董作義未及成年十五歲而亡,被認為是應了“取義”之義,回過頭來都認為先生有先見之明。
入私塾後,就從“人之初,性本善……”幼童啟蒙開始讀起,直到四書五經。起初,這些東西對年幼的董作賓來說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他看到父親整日辛勤勞作,一家人省吃儉用供自己上學,因此讀書還是很用心。久而久之,對書中豐富的曆史典故和哲理也產生了興趣,他天資聰慧,感悟性強,記憶力也好,書讀得還是很不錯的,從小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功底。
董家店鋪的斜對麵有一爿叫“吉祥齋”的刻字店,店主周文金為人和善,與董家人都很熟。董作賓每天上學放學都要經過這裏,常常入神地觀看周師傅刻字。周師傅技藝高超,聞名宛城,董作賓細心地觀察各種雕刻技法,琢磨刻字的章法與要領。看著在章料上反著寫字,揮舞亮晶晶的刻刀, 董作賓自製印,木屑石粉從手中飄落,不一會一枚精美的圖章製作完成,試印在宣紙上,白紙紅字分外好看,小小年紀的他簡直著了迷。
周師傅見他喜愛,就常常教他認幾個篆字,後來還送給他一把舊刻刀,董作賓每天課餘就寫寫刻刻。董作賓還從周師傅那裏借來《篆字彙》,一字不漏地臨摹下來,還找來磚頭瓦片習刻印章。他對古文字和篆刻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得到刻製印章的石料;後來他在自己的印集《平廬印存》寫的序言中說,那時我常常睡夢中得到許多上好的石料,真是喜出望外,醒來後就再也睡不著。到十四歲的時候,董作賓也能為人刻製印章,多少得到一些報酬貼補家用。
董作賓在少年時代養成的濃厚興趣,對他日後畢生從事甲骨學研究並取得卓越成就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的好友、著名學者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教授、曆史學家勞榦先生在紀念董作賓的回憶錄中曾寫道:“彥堂先生在幼年,曾一度學刻字,因而對篆文早就熟悉,這對於學甲骨文是很有幫助的。彥堂先生曾告訴我,他鑒定甲骨真偽的一種方法,是從原來刻時的刀法看,而這種心得,就是從刻字的方法中悟到的。他寫的甲骨文名滿天下,他的寫法有深邃的功力,一般朋友是學不到的,這是他在刻圖章上樹立的基礎。他不常刻圖章,可是刻出來都十分好。”
1906年春節過後的一天,董作賓的母親王氏突然感到身體不適,以為是過年忙碌勞累又受了點涼,晚上喝過湯(也就是晚飯,那時一般人家隻吃兩頓飯,晚上喝點粥就過了)後,熬碗薑湯加了些紅糖喝下就早早休息了。第二天仍不見好轉,董士魁為她請來郎中開了藥,吃了幾天藥似有好轉,過幾天又重犯了。就這樣好好歹歹,吃了好幾位郎中的藥,總不見痊愈。轉眼快到端陽節該收麥了,王氏含淚對董士魁說:我恐怕是不中了,不要再吃藥枉花錢,你還是早點給孩子娶房媳婦吧,我走前也能看看。董士魁連忙安慰她說:你不要胡思亂想,聽說藥聖仲景祠那裏郎中開的藥很靈驗,明天我就去給你請。孩子也不算小了,早點成親,媳婦過來你也好有個幫手,咱也衝衝喜,很快你就會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