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共綠地休憩空間看人性化設計
出類拔萃
作者:於曉軍
讓遊人歇腳、休息的空間是每個公共綠地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常常有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修繕完好的亭子不及樹下一排簡單的長椅利用率高,一些街旁的小憩空間甚至常常無人問津。這是構築本身出了問題?其實它們本身在設計上並沒有什麼缺陷,可能是放錯了位置或者沒有很好的空間界定。休憩需要舒適感,如果不能給人放鬆舒適的感覺,就很容易就被人冷落。
1.關於公共綠地休憩空間
1.1公共綠地的主要使用人群
對於如何營造好一個空間,首先要研究它的使用對象到底有哪些。大型的公共綠地常常在人口比較密集且較繁華的地段,周圍有集中的辦公樓、商業區或居住區,分析使用人群,上班族往往會在休息時去公園休憩一下,可能是吃午餐、散步、聊天等;周邊居民,老年人在公共綠地中聚會、鍛煉、參加集體活動等。父母和小孩一起則是散步和使用遊樂器械。青少年主要以運動為主,如輪滑、籃球、羽毛球等;來往的遊客、購物者也是繁華區域公共綠地一個龐大的使用群體,很多情侶在公共綠地中小坐聊天,使用此空間的時間相對較長。
1.2休憩空間的分類
不同的人群休憩空間的使用時間段和使用時間長度不同,並且在公共綠地中不同區域的休憩空間麵向人群也有所不同。所以按照功能不同,休憩空間也可以分為幾類——歇腳型、聚會型和安靜型。
1.3休憩空間界定如何人性化
首先,對於休憩空間最應避免的就是噪音和汙染,高水平的噪音可能會導致生理反應和一係列應激反應,使血壓升高,影響神經係統和腸胃功能,對免疫係統也有影響,如會引起頭痛、惡心、易怒、焦慮和情緒變化無常等。會使個體知覺的控製感減弱,產生無助感,容易引發心理疾病。汙染容易引起人對環境的厭惡,人們不願意在空氣質量不佳的區域進行活動,因為會讓人們產生更多的敵意和攻擊性行為,減少互助行為,雖然噪音和汙染的危害顯而易見,但往往會由於設計師對現場條件的不了解或者對今後建設缺乏預見性而造成設計上的失誤,這樣設計出來的休憩空間就失去了它的實用性,如靠近城市主幹道的區域、靠近周邊嘈雜的商業環境的區域或者靠近周邊與公共綠地無關的建築區域,等等。總之,休憩不應該在公共綠地外緣的區域,即使靠近外緣也要有一定的距離。其次,休憩空間的位置選擇就是看其功能和麵向的人群。一些活動空間周邊可以設置簡單的休憩空間,以便遊人使用,特別是兒童的活動空間周圍,便於家長觀察兒童的活動。這類地方的休憩空間往往簡單布置一些長凳,有一定的遮陰即可。而對於停留時間較長的老年人,他們需要的休憩空間則相對獨立,不受到其他空間的幹擾,適宜選擇在公共綠地中偏離中心景觀區的位置,與其他地方有所隔離。
2.休憩空間界定人性化
2.1空間尺度
考慮到人們在休息時,環境應具有安全感和私密感,因此休憩空間的尺度不宜過大,否則會給人空曠、無可依靠的感覺。根據研究,在社會交往中有四種距離:親密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和公眾距離。由於公共綠地中人與人之間多半是陌生的關係,所以使用的多的為公眾距離,其範圍是在3.60~7.60米間,屬於人際接觸中的正式距離。所以,兩個休憩空間之間的距離應該至少超過此範圍,比如休息的長椅與長椅之間就要隔開至少3.6米可給人們帶來更多私密感,這也是休憩空間的最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