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不同增長路徑下全要素生產率的差異性及其含義——以浙江省為例的比較研究(2)(3 / 3)

第六節結論與啟示

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經濟增長效率與科技進步水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但在不同的數據與理論約束條件下,對其進行分解存在著各種不同的方法。本章在對這些方法進行評述的基礎上,分析了浙江省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及其內部結構特征,並對其與全國的情況進行了比較,所得的結論主要有如下幾點。

對浙江省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分解結果表明,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水平高於全國且絕對水平也較高,但90年代中期以後,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有較大下降且基本與全國趨同。我們認為,這一變化主要可從製度變遷和外部技術的引入角度加以解釋。首先,在90年代中期以前,就全國而言,市場導向的製度變遷在某種程度上還受各種政策和思想觀念的製約,而由於曆史和文化的原因,浙江省在這方麵的製度變遷速度要遠快於全國平均水平,因而具有很強的製度先發優勢,這是浙江省在這一時期全要素生產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但自9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國家政策更大幅度的調整尤其是對發展民營經濟的全麵鼓勵,全國其他省份的體製變遷迅速展開,浙江省在這方麵的優勢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明顯。由於除了內部製度變遷相對速度不同外,浙江省與全國其他省份大致處於一個基本相同的宏觀經濟與外部技術環境,因而製度變遷優勢的消失可以被認為是導致90年代中期以後浙江省全要素生產率與全國平均水平趨同的主要原因。其次,在90年代中期以前,由於可以從外部迅速地引入大量的先進技術,因而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可以保持一個較高的水平;但隨著國內外技術水平差距的縮小,技術轉移速度開始減慢,因而90年代後期浙江省的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這一結論的一個重要政策含義是,在浙江未來的經濟增長過程中,應當特別重視加強自身的技術研發能力,隻有這樣,才有可能較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絕對水平。

對浙江全要素生產率的進一步分解結果表明,浙江省的教育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和產出的影響要高於全國平均情況,但不同的教育層次的影響效果有著很大的差異。具體說,浙江省的教育發展,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其對產出的影響均是顯著的,但中學教育發展對產出的影響是正的,而大學教育發展對產出的影響則是負的。我們認為,這一實證結果具有兩方麵的含義:一方麵,這表明在前一個發展時期,發展中等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適合了浙江省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不高的需求;但另一方麵,由於目前浙江省經濟增長正麵臨著比較嚴重的產業結構升級瓶頸的製約,而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一個基本的要求是必須有充足的、高素質的人力資本作支撐。因而從實現未來可持續增長的角度出發,在下一階段的發展過程中,浙江省必須充分認識在質和量兩方麵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對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李京文,鄭玉歆,薛天棟.中國生產率變動趨勢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

[2]沈利生,朱運法.人力資本和經濟增長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3]王玲.增長核算及對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實證分析.世界經濟統計研究,2003(1).

[4]戰明華.產業結構的變遷與互動:特征與結構效應.經濟科學,2004(1).

[5]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經濟研究,2004(10).

[6]鄭京海,胡鞍鋼.中國改革時期省際生產率增長變化的實證分析(1979-2001).經濟學(季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