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至今的30年間,民營企業作為中國增量經濟改革的產物,逐漸從一種“草根經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增長動力源泉。伴隨著民營經濟的迅速崛起,有關中國民營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內在動因等問題,也逐漸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的焦點,並產生了一大批有價值的經典文獻。在這些研究中,關於中國民營企業生產率的研究,近年來更是逐漸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備受人們關注。
本書是從實證角度來研究中國民營企業生產率的一部著作,全書共分12章,從省際水平、行業水平及區域水平三個角度,運用不同數據和方法對中國民營企業生產率問題進行了較為全麵、係統的闡述與解釋。
第一章是“民營企業的生產率研究:文獻綜述”。在這一部分,文章從生產率的研究方法、民營企業生產率現狀、民營企業生產率的影響因素、企業生產率提高的微觀機製、研究展望等五個方麵進行了較為係統的文獻梳理,認為現有的文獻從理論和實證兩個方麵,為這一主題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和研究經驗的支持。
本書的第二章至第六章,主要是從省際角度和所有製角度對中國民營企業生產效率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第二章“中國民營企業的生產率表現和投資效率”,基於2004年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對中國民營企業的生產率表現和投資效率給予了全麵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東部地區材料和機械設備製造業的民營企業在勞動生產率和資本生產率上都明顯領先於其他地區,然而這種優勢主要集中表現在規模較大的企業上。對生產率方差的分解表明,地區和行業內部接近90%的生產率差異來自TFP的差異,勞均資本的差異隻占貢獻來源的13%左右。資本邊際產出在地區間和行業間的不均衡分布意味著部門間存在資本配置的非效率。
模擬實驗還發現,省際資本重置給民營製造業帶來的潛在產出增長效果比行業間的資本重置要更加明顯,這意味著民營製造業資本的地區間流動障礙比行業間障礙要更為嚴重。
第三章“外資溢出對中國民營企業生產率的異質性影響”,基於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企業微觀數據,對中國民營企業生產率的異質性對吸收外資溢出的影響進行了係統研究。研究發現,企業層麵外資份額及其控股與否對企業生產率的積極影響隨生產率水平遞增;民營企業存在著吸收外資水平溢出和後向溢出的生產率“門檻”效應,即吸收能力的差別;下遊外資控股企業的溢出促進了上遊大部分民營企業的生產率,而非外資控股的合資企業則對上遊生產率較低的民營企業有負的淨效應。民營企業麵臨的外資競爭格局正從各方麵形成,而民營部門內部生產能力分化也日漸明顯。文章的研究結果對如何加快構建合理的法律實施和產權保護的製度環境,從而引導民營企業走上自主研發、提高吸收和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軌道,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為了加深人們對FDI溢出效應問題的理解,第四章“地區間接融資市場和外商直接投資的正溢出效應”從另外一個視角對FDI的溢出效應問題進行了研究。本章運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1985-2004年的麵板數據,分析了FDI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單純的FDI對我國地區經濟增長並沒有產生必然的正外部性,而金融市場發展比較良好的地區,FDI對經濟卻能產生顯著的正效應。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擺脫目前各地區為吸引外資而盲目競爭的處境,而更多地關注如何提高FDI在地區經濟增長中的使用效率。
第五章“對外開放與TFP增長”,試圖對理論界一直爭論的話題——開放是否促進生產率提高這一命題給予實證研究。針對過去研究的不足,本章通過運用數據包絡分析技術,以我國28個省域經濟1986-2003年的數據為樣本,研究了對外開放對技術效率、技術進步和TFP增長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人力資本和出口對我國技術效率的提高有正向作用,人力資本對技術效率的影響要大於出口,進口對技術效率的變化產生負向作用,FDI的影響不顯著。出口對技術進步及TFP增長具有輕微的反向影響;人力資本、進口及FDI對技術進步和TFP增長具有正向的推動作用;人力資本、FDI對技術進步和TFP增長的正向影響要大於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