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鯏與斑塊

食尚

作者:唐仁承

第一次聽到“龍”這個名字,是在香港時代廣場的“食通天”。那裏有家“金牛苑餐廳”,是專做法式越南菜的。這還是十多年前的事。主人很熱情,點了好幾道這家餐廳的名菜,其中有一道是“龍”。

端上桌的似乎是一座造型精美的金黃色的“小船”,“船”的兩頭高高翹起,“船”身則盛滿了一小塊、一小塊的“金磚”。這也能吃嗎?

“能吃,而且美味得很!”主人客氣地把一小塊“金磚”放入我麵前的菜碟中,我不由仔細打量了一番。那“金磚”其實是用一種食材製成的,隻不過周身粘上了一層麵包屑,又在油鍋內煎炸過,因而渾身金黃,不時散發著誘人香氣。主人讓我夾起“金磚”,蘸一點奶白色的卡夫奇妙醬。味道很特別,外層酥脆,內裏鮮嫩,原來是由一種魚塊製成的。

我不由納悶:什麼樣的魚,可以如此豐實,如此鮮美?

待到“小船”上的“金磚”被我們一掃而光時,主人笑道:“這‘小船’也是可以食用的!”

說時遲,那時快,主人已用筷子扳下一塊“船板”來。我接過“船板”,一咀嚼,原來是早已油炸得酥脆的魚骨,幾乎到了入口即化的程度。哦!原來整條“小船”就是用一條大魚的龍骨造型後再油炸定型的。

“這是什麼魚啊?”

“龍!”主人笑著答道。

“龍?難不成是龍的舌頭?”主人笑道:“也可以這麼解釋。”“怪不得這麼味美。”我們似乎都長了一點知識,誰也沒有去細究。

因為造型奇特、味道鮮美,後來,我也常領來訪的客人去“食通天”品嚐龍,並且以為龍就是這道菜式,這道菜式就是龍。

直到近日,再去造訪“食通天”,忽然發現原來很熟悉的“金牛苑餐廳”居然不見了:是關門了,或是裝修停業了,還是遷址另設了?不得而知。但是,心中卻留下了不盡的遺憾,也留下了對龍這道菜式的思念!

遺憾與思念之餘,索性查索一下,龍究竟是何方神聖?

原來,讓我等讚不絕口的龍,隻是比目魚的一種。比目魚是一種深海魚類,成卵圓形,扁平身材。從生物學分類角度看,比目魚是一個大家族,下有3個亞目、9個科、118屬、538種。何謂比目,就是因為它的兩隻眼睛都長在魚身的同一邊。這種魚,平時隻能靜躺在海底,隻露出兩隻眼睛,以捕食獵物,或者逃避天敵。有趣的是,這種比目情況並不是與生俱來,隨著魚的生長,原本分在魚身兩側的眼睛,會逐漸移到魚身的同一邊。

不過,龍與一般的比目魚相比,還有些不同。絕大多數比目魚的兩隻眼睛都長在魚身的左邊,屬於鰈科或者其他科,而龍的兩隻眼睛卻長在魚身的右邊,屬於鰨科,而且是鰨科中的舌鰨。

為什麼叫龍呢?這是因為龍長得實在太像一條碩大的舌頭了:身上似乎無鱗,或是雖有魚鱗但極為細密,以至於難以辨認;同時,又呈粉紅色,卵圓長條狀。難怪會被誤認為是“龍的舌頭”。

龍的魚塊比較實在,雖鮮嫩卻不易碎,因而也常被作為“斑塊”入菜。最常見的有:粟米炒斑塊,那是以粟米粒與龍塊為主要食材醃漬後烹製成的;斑塊炒飯,那是以龍塊與蛋花為主要食材而烹製的蓋澆飯;還有清蒸龍、香煎龍,如此等等。而平時我最喜愛、最常食用的是粟米炒斑塊。這是因為經濟實惠又下飯,口味不錯。我常食用,卻一直不知道這“斑塊”居然是龍!

就是這樣,龍時不時就出現在我們身邊,幾乎常見常有。這倒也了卻了我對龍的一番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