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到年底年味愈濃。
從臘月二十出頭,母親開始“辦年”攤煎餅,炒花生,做豆腐,殺雞,煮肉,收拾魚,包菜包子,剁豬肉丸子,炸魚炸雞,炸麵果,蒸棗餑餑,蒸發團,蒸饅頭,蒸麵魚……這裏人的規矩就是做好正月十五以前的口糧,吃的時候熱熱就好。所以,可以想象的是“辦年”這項工作是多麼的浩大與繁瑣。
至於蔬菜,就基本隻有白菜了,當然,有些商販也會從南方運些芹菜韭菜之類的過來,但是那價格貴的不是一般的離譜。所以,普通人家整個冬天能吃到的基本都是白菜了。
白菜其實一樣很好吃,就算長大成人的薑長生每年冬天下雪以後,都會惦記老家的那口白菜。
肥豬肉切成片,放鍋裏榨出油,整顆大白菜把外麵的爛葉一剝,就著鍋沿用菜刀轉著削,幾圈下來就隻剩下菜根了。把菜根往醃菜壇子一扔,過幾天撈出來洗洗切切就又是一盤菜。
切好白菜後稍一翻炒就蓋上鍋蓋,等白菜裏的水都出來以後,抓一把粉條扔進去,加上鹽巴醬油和茴香粉,再燉上十幾分鍾就能出鍋了。
這就是魯省有名的豬肉白菜燉粉條,無數在外的遊子最思念的味道。
過年不僅僅是活人的事情,在這個孔孟之鄉,尤為看重人倫,就算是二十一世之後,這裏的人一樣過得比南方傳統,所以,春節這個節日也是不能獨樂樂的,必須與祖先一起眾樂樂。
除夕那天所有三年內有人故去的人家照例是要“請家堂”的。用紅紙寫好牌位,把高粱杆兒劈開了夾住,插在一個大饅頭上。連同一個香爐三柱香和幾份疊好的燒紙一起放在托盤上,由長子長孫托著,帶領五服以內所有男丁來到村外的十字路口,焚香燒紙三叩首。最後再由長子長孫高喊:爹(娘)回家過年了!
一行人會轉家裏,把牌位放到早已準備好的高腳桌子上,然後各家回去再送一兩碗菜來,磕個頭回去,該吃年夜飯的吃年夜飯,改看春晚的看春晚。隻有關係實在太近或者愛玩的才留下來陪著主家打牌搓麻將,守夜。
這一宿是不能斷人的。
初一早上,大家分頭拜年,那是真拜啊,見到長輩喊聲過年好,然後跪下磕三個頭,主家自然不能單薄人,看到拜年的會立刻掏出零錢,給小輩們壓歲錢。
就這樣鬧鬧轟轟的過完一天,晚上把家堂送走,這年算是過完大半了。
初二是要走親戚的,大家提前約好誰去誰家,一般規律就是輩份小的去輩分大的家,歲數小的去歲數大的。比如姑爺去老泰山家,兄弟去大哥家。
所以這天遠近十幾個村由於相互通婚,差不多得有一半人家是鐵將軍把門的。也 怕賊偷,老祖宗留下的規律,誰今天犯事,倒黴一整年,再說,賊也要過年啊。
這天紅毛也要出門,去市裏的老舅家。天不亮就搖著了拖拉機,拉上一家人直奔市裏而去。
由於路有積雪,所以往常一個多小時就到了的路,硬是走了三個多小時,才算看見市區的影兒。一車人是又冷又餓又顛簸,更別說坐在駕駛位的紅毛了,如果不是不好得罪老舅,紅毛早就掉頭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