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迪生對這個問題想探個究竟,他回到實驗室就開始研究,看尿酸到底能否會溶解。他在不同的試管中放入尿酸晶體,然後在每個試管中滴入不同的化學溶液。幾天以後他發現有兩個試管中的尿酸晶體溶化了。就這樣,這位發明家又發明了一種醫治痛風病的新方法。
無數事實表明,當你運用深入思維積極思考,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一定能理清頭緒,找到問題的本源。深入思維就像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一定可以為你打開通向成功的大門。
將思維進行到底
哈佛學子梭羅說:“執著追求並從中得到最大快樂的人,才是成功者。”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也說:“我們最大的弱點在於放棄,成功的必然之路就是不斷的重來一次。”
深入思維的特點是思考過程中,絕不停留在已經到達的層次上,而是層層遞進,向縱深的方向發展,得到更多的發現。即使是別人認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根本無須再作深一層的思考與探討的小問題,也不輕易放過。事實上,科技的發展也正是這樣一個由淺到深,由舊到新的過程。
輪胎的發展過程就充分印證了思維的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最初的車輪是木製的,這樣的車輪特別容易損壞。在古代的戰場上,常常發生因為車輪損壞導致兵敗被俘的事件。後來人們將車輪改成了鐵製的,雖然比木頭做的車輪堅固,但是震動太大,顛簸得讓人受不了。最後,人們發現壓縮氣體的彈性震動小,所以才有了現在我們正在使用的輪胎。
隻有不斷的深入思維,我們才能更進一步認識事物,做出新的發明創新。有的科學家常常滿足於已有的創新,裹足不前,往往錯過了更大發明創新的機會。等到別人稍稍深入一步,摘取創新的果實時才悔之晚矣。許多科學家都有過這樣的遺憾,世界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也概莫能外。
貝爾作為電話的發明人被載入史冊,可是這其中卻另有原委。在貝爾之前,愛迪生為了發明電話作了很多年的研究,可是總是在最後的關頭宣告失敗。愛迪生對發明電話失去了信心,他向世界宣告電話不可能被研製出來,徹底放棄了自己的研究。可是貝爾卻沒有放棄,他在愛迪生研究的基礎上,將電話機上的螺釘擰動了四分之一周,便出現了奇跡——可以通話的電話發明了。等貝爾將自己的發明公布於世的時候,愛迪生覺得很不甘心,還和貝爾打了一場官司,結果法院判定貝爾才是電話的真正的發明人。愛迪生一生作出了無數的發明,可是在電話的研究上,卻留下了一大無法彌補的遺憾。但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啟示:勝利往往源於深入一步的思考,如果缺乏深入思考下去的信心和耐心,就可能出現讓我們抱憾終生的錯過。所以在任何時候,我們一定要將思維進行到底。
德國著名的化學家李比希到英國考察,參觀一種叫作“柏林藍”的顏料的生產過程。參觀過程中,工人告訴他生產這種顏料,一定要使勁攪拌正在熬製的鍋中的溶液。而且攪拌的聲音越響,顏料的質量也越好。李比希覺得很奇怪:顏料的質量和攪拌的聲音有什麼關係呢?通過進一步的觀察與思考,李比希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工人在攪拌時用力越大,聲音越響,就會將熬製顏料的鐵鍋中的鐵屑敲落下來,這種鐵屑溶入顏料中會大大提高它的質量。於是李比希嚐試著在這種顏料中加入含鐵的化合物,即使不需要大力攪拌,也能生產出高質量的顏料了。
正是因為對工人大力攪拌這一現象的深入思考,李比希才有了新的發現。同樣,對生活中一些細小事情的留意和深入思考,也能得出巨大的科學發現。英國化學家波義耳,他特別喜歡花草,常常把花帶到自己的實驗室裏。有一天,他把一束紫羅蘭帶到實驗,一不小心,在配製鹽酸時有幾滴濺到了花瓣上。波義耳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紫羅蘭花瓣滴上鹽酸後竟然漸漸變成了紅色。波義耳沒有放過這個微小的變化,他開始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找來更多的紫羅蘭進行科學試驗。最後波義耳得出結論:紫羅蘭花瓣可以檢驗溶液是否呈酸性。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研製出用來檢驗溶液酸堿性的試紙,這就是我們現在普遍試用的石蕊試紙。
在生活,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在思考中不能淺嚐輒止,輕率地得出結論,一定要深入思考,將思考進行到底,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事物的本質現象,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入認識事物,有所發現,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