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多元化與國際化--企業經營範圍權變(3)(3 / 3)

(2)跨國經營方式的漸近性。先易後難,逐步升級。在跨國經營的各種方式中,最簡單易行,投資要求最少的是間接出口,然後依次是直接出口、設立海外銷售辦事處和設立在海外生產的分公司。其中各方麵要求最複雜,所需投資量最高、風險也最大的是設立海外分公司,直接在海外目標市場當地生產。

從一般企業來看,其跨國經營方式演變的最常見類型是:純國內經營→通過中間商間接出口→企業自行直接出口→設立海外銷售分部→設立海外分公司跨國生產。

2.經營國際化的帶動論

經營國際化的這種漸進的學習過程,又往往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因此,企業最初的跨國經營活動,通常是消極的,以企業對其經營環境的變化作“應變”反應的方式來實現。因此,經營國際化的過程也可以從外因的角度來解釋。下麵介紹幾種主要帶動論。

(1)訂單帶動論。

從曆史實踐看,多數企業的最初出口是出於偶然,根據國際大量調查的結果來看,彙率變化,運費下降等經濟因素對企業初始出口的直接影響很小。企業最初的出口衝動大多來自海外客戶主動送上門來的訂單。這種未經企業本身努力而得來的出口機會,常常是企業出口的直接原因。對於從未從事過出口業務的企業來說,一開始的尋找海外客戶是走向世界市場的最困難的一環。而這種“送上門來的訂單”,正好對處於觀望階段的企業提供了它們所最需要的關鍵信息:一個心甘情願的買主。這種送上門來的買賣,大大減低了初始出口的風險,給原先猶豫不決的企業管理人員提供了一種原動力,促使他們邁出跨國經營的第一步。

(2)客戶帶動論。

在很多行業,尤其是服務性行業,如銀行、保險、廣告業、企業的跨國經營通常是受到現有客戶的帶動。往往是其客戶先打入國外市場,在國外站住了腳跟,需要相應的金融、保險、廣告和其它服務,為其服務的銀行、保險、廣告商為了不失去這些客戶,就必須相應地擴展自身的業務,跟隨客戶去海外經營。

(3)競爭帶動論。

在很多行業,人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如果該行業的一個主要企業打出國界,其他企業會很快跟上,也去同一個國家開辟市場,這種“一哄而上”,跟隨競爭者走出國界的情況一般發生在“寡頭”行業。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內外兩方麵的原因。從內部因素來說,在“寡頭”行業,各主要企業國內市場的飽和常常發生在同一時期;從外部因素來說,由於寡頭行業的特點,任何單一廠商市場份額的大幅度上升就會導致整個競爭態勢的重大變動。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跨國經營的決策往往是根據“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而不是根據“最大利潤”的原則來製定的。即使目標國市場隻能容納一家企業,後來者也會緊緊跟上。寧可兩敗俱傷,也不能讓對手獨霸一方。

二、國際化經營的權變策略

(一)把握環境變量

國際化經營會使企業麵臨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要想取得經營成功必須首先要把握好這些環境變量,因為有些環境因素往往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的成敗。進行國際化經營必須特別注意東道國的四類環境因素,即文化、政治、法律和經濟。這幾類因素往往對企業管理行為和業績產生重大影響。

1.了解文化環境,善於溝通和適應

文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和風俗習慣等等。它們往往形成一種潛在的綜合力量,決定一個民族處世哲學和消費習慣以及購買行為。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文化環境的差異往往很大,甚至是彼此矛盾和衝突。而各種文化特征又有其相對的穩定性,尤其是曆史悠久的文化和多少年來形成的傳統和習慣往往十分牢固,在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有著深刻的烙印,要改變和消除由此而形成的影響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搞國際化經營,必須提高企業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善於彌補不同文化之間的鴻溝,使企業的經營活動適應於每一東道國特有的文化要求。國際化經營人員一方麵要以權變的思想作指導,善於適應,“入國問禁,入鄉隨俗”,以符合當地的文化準則和要求,有效地開展業務活動。另一方麵要善於溝通,使東道國不同社會逐漸了解和接受自己的文化中的某些內容,從而可以更好達到原定的經營目標。總之隻有熟悉和了解當地的文化傳統以及文化傳統對人的行為的內在影響並善於應變,才能有效地開展業務。

2.關心政治環境,減少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