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產品國際化
產品國際化就是生產總額中出口生產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現為現代國際貿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以及眾多的企業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卷入了國際商品交換。現在的國際貿易已占到世界總生產額的1/3以上,並且還在穩步增長。國際貿易的商品範圍也在迅速擴大。從一般商品到高科技產品,從有形商品到無形服務等幾乎無所不包。在我們的國家裏,到處可以吃“麥當勞”快餐,喝“可口可樂”飲料,看“日立”電視機,坐“奔馳”汽車等等。
3.投資金融國際化
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使得國際間資金流動頻繁,大大促進了投資金融的國際化。為適應於國際化的潮流,各國放寬了對投資金融的管製,甚至采取諸多措施鼓勵本國對外投資的發展。以國際直接投資為例,從1991年到1993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的增長速度相當於世界商品和進出口的兩倍,1995年國際直接投資總存量達25000億美元。與此同時,國際資本的輸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資本嚴重地與商品資本相分離,脫離生產發展而迅速膨脹。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遠遠超過了世界貿易量。而世界大銀行致力於在世界各國廣設辦事處、代表處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屬銀行以及附屬金融機構,並與其他銀行組成合資銀行或國際銀行集團。有資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銀行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資的國際化反過來又會促進生產和產品的國際化。
4.技術開發與利用的國際化
首先從國際技術貿易的發展來看,由於技術對生產和經濟的重要作用,生產國際化自然帶動國際技術貿易的不斷增長。資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國技術貿易總額為30億美元,1970年達110億美元,80年代初為160億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億美元。其次,從研究與開發的情況來看,一方麵由於各國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業又為了獲得先進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國間設立研究與開發據點便成了一種趨勢,以至於許多企業形成了全球範圍內的研究與開發網絡,從而促進了研究與開發組織體係的國際化。另一方麵,由於現代科技發展以高科技開發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開發投入高,風險大,使很多企業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形成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聯合開發,這是現代技術開發活動國際化的又一顯著特征。例如,1990年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和西門子公司結成了共同研究開發新產品的戰略聯盟,1992年初日本東芝電氣公司也加入這一聯盟,三家聯手開發256兆位超微芯片。
5.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
生產、投資、貿易發展的國際化使各國間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特別表現在區域間經濟關係上,為了適應新形勢的發展,以區域為基礎,形成了國家間的經濟聯盟。如歐洲共同體,美、加、黑自由貿易區等等。歐共體自成立來,一直朝著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方向推進。1985年2月,歐共體執委會在《關於完善內部市場的白皮書》中,提出了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目標,確定使12個成員國分散的市場連成一個擁有3.2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在統一市場內實現商品、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這種區域集團化的趨勢,不僅大大推動集團內的經濟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會影響到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進程。
(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
企業經營的國際化,也就是企業的產銷活動的範圍怎樣從一國走向世界的問題。從大多數企業走向世界的曆史實跡來看,從國內經營到跨國經營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量變到質變的長期演變過程,從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突然飛躍。
1.經營國際化的漸進論
經營國際化的漸進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企業市場範圍擴大的地理程序,二是企業跨國經營方式的深化發展。
(1)目標市場選擇的漸進性:由近及遠,先熟悉後陌生。
從大多數企業走向世界的實際過程來看,其市場的擴大通常遵循“由近及遠,先熟悉後陌生”的路線。市場擴張的地理順序通常是:本地市場→地區市場→全國市場→海外相鄰市場→全球市場。
舉例來說,美國企業走出國門的第一個國家通常是加拿大,因為加拿大不僅與美國地理上相鄰,語言和時區一致,政治體製、文化風俗也相近。走向加拿大,無論是企業的產品或是企業的經營組織都不必根本性的改動,相對來說風險小,成本低,最容易成功。然後,在加拿大市場基本飽和之後,美國企業的第二步通常是走向語言文化相近,但地理上相隔較遠的歐洲市場。最後才走向無論從地理、文化和心理上來說對美國企業都很遙遠的亞洲國家。由於同樣的道理,瑞典企業走向世界第一站則通常為與瑞典相鄰相近的丹麥、挪威、芬蘭和德國;而來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73%來自中國香港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