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是熱情火焰的傳遞
特別報道·新春走基層
作者:李坤
編者按: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馬年春節,本刊“新春走基層”報道小組或在省會貴陽,或回家鄉,過了一個不一樣的春節——
回家鄉親友團聚,有“共說此年豐”的喜悅;觀賞《貴州》大型交響組樂,有“多彩數貴州”的豪邁;看德江“炸龍”,是“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仡佬族村寨品“六和宴”、侗寨聽歌,有“故鄉的歌,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的鄉愁;一張張春節全家福,傳遞的是“孝順、和睦、靜好、溫馨”。
傳統佳節,新春貴州,在家鄉人的歡樂中,我們歡樂。天下和靜在民樂!
新春佳節,貴州高原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在這裏,人們除了感受到家的溫暖,也重拾那些悠遠的文化記憶。從官方到民間,人們呼喚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認識傳統文化的熱情也異常強烈。
春節意味著團圓,意味著親情、友情和鄉情。但是,劇烈變革的中國社會與信息化時代不期而遇,滄桑巨變中,春節的“年味”似乎在變淡。
“過年了,除了走親訪友、吃吃喝喝,還能做什麼?”“除了放爆竹、看春晚,還有什麼年味?”
這些年來,每到春節,都會聽到人說,生活越來越好,可年味越來越少;科技越來越發達,可傳統文化卻被逐漸忘卻。
怎樣增加春節的年味,讓國人更多地享受文化帶來的身心愉悅,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回歸傳統,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越來越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視。
無論是從去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還是今年初召開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中央都明確指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要“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要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知行合一,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崇德向善的力量,建設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春節期間,從央視開展的家風調查到各大主流媒體呼籲給春節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都體現了人們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呼喚可見一斑。
《人民日報》在2月4日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給春節注入更多文化內涵,不僅是人們的期待,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文‘化’了的春節,將洋溢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給予更多人心靈的慰藉,讓春節的味道就是文化的味道”。
借著中國年,國人向著文化和情感回歸的迫切,成為當代中國心靈圖譜中動人的一筆。
地處祖國西南一隅的貴州,雖然建省的時間要晚於其他大多數省份,儒學大規模傳播的時間相對較晚,但在這裏,貴州省委省政府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力度一點也不小。
今年春節,貴州的係列文化活動異彩紛呈。從貴陽孔學堂舉辦春節文化廟會,到省文化廳、省文聯、貴州數字圖書館在全省範圍內推出的係列文化活動,從各市縣推出的係列活動到民間自發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的陽春白雪,有的下裏巴人,迎合了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營造出了“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貴州年節氛圍,不僅讓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高漲,也讓外來遊客感受到多彩貴州的人文魅力。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穿唐裝宋服搞嘩眾取寵、膚淺表麵的娛樂作秀,更不是搞封建社會那一套陳規陋習,而是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那些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和主流價值的糟粕,諸如“大年不能回娘家”、“初五不能走親戚”、“正月不許剪頭發”、“春節賭博試試手運”等與現代社會主流價值不合拍的習氣就應該毫不保留地拋棄。
因此有人提出,在歡度春節時,人們不妨多多嚐試新的過年方式,豐富節日內容,用時尚元素增添節日氛圍。
如今,無論是從旅遊過年、電子鞭炮過年,到今年春節流行的“搶紅包”過年,還是從過年健身、看電影,到過年讀幾本書,越來越多的健康的、節儉的、生態的過年理念被大多數人接受。
誠然,過年的習俗在不斷變化,但不管過年以何種形式呈現,不變的應是春節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集體精神情感——團圓、祥和、平安、喜慶。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節日,更是一種燦爛優秀的文化。我們的春節如何更加絢麗多彩,關乎生命的質量和文化的傳承,畢竟,“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文化的傳遞”。(責任編輯/朱廣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