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偉略離不開團隊,人才是企業的根基
有這樣一個商界奇人,他最早期做過豆芽生意,承包過商店和糕點廠,之後又成立了一家實業公司,公司成立當年就創下了過億元的營業額,被人們稱之為營銷界的奇人,他就是三株總裁吳炳新。
吳炳新的成功離不開他那精明的頭腦,從小生意轉而投注到開公司,這其中的算盤也隻有他自己才知道。1987年,他與兒子吳思偉一同注冊成立了淮南大陸公司,通過經銷昂立一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1994年,吳炳新創辦三株實業有限公司並出任總裁,而當時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三株醫藥生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而且,就在三株成立的當年,其營業額就達到了1.25億元。這主要就得歸功於吳炳新首創的“傳單+義診+終端銷售”的模式—這個令三株在競爭激烈的商界中叱吒風雲的偉大戰略。
當時,這項戰略的實施可謂是如火如荼,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媒體廣告。這是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宣傳手法。要經營一個產品,就必須在群眾中打開知名度,讓民眾熟知這個產品的存在,而媒體宣傳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所以吳炳新便在中央和地方電視台購買了大量的非黃金時段廣告,同時還在民眾中散發宣傳頁,讓更多的人通過視頻、文字等充分了解到三株的存在。
第二,街頭義診。這是吳炳新在中心城市做的文章,他讓專家走上街頭為市民義診,其核心宗旨是推銷三株產品—這種形式實際上是今天頗為流行的會議營銷的前身。
第三,人海戰術。吳炳新為了宣傳產品促進銷售可謂是下足了功夫,他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充分利用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采取一項人海戰術,讓每個業務員一把刷子、一桶油漆,把三株的名字印在了廣袤中國農村的每一麵牆上。這樣的策略所換來的效果是令所有人都驚訝不已的:短短的三年時間,三株的營業額就飆升到了80億元;僅僅的三年時間,吳炳新就攜著三株走完了其他企業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走完的路。
最終,三株的規模不斷地在擴大,幾年的時間裏,三株幾乎觸及了全國各個地區的市場,在全國先後建立了600個分公司、2000個辦事處,擁有15萬營銷人員。企業的超常規發展對三株的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對營銷網絡的管理不當是三株最大的隱患。吳炳新雖然一再強調“人是第一財富”“人才是企業的命中之命”,但是直線式的軍事化管理卻成為扼殺人才的罪魁禍首。集團總部統一計劃、劃撥產品,保持了企業的高度統一和資金周轉,但是也埋下了分公司效率低下的惡果。這可能就是人們所常說的“百密總有一疏”。
隨後,三株在埋頭往前衝時,已經全然忽略了內部的管理與凝聚。其實,當時的三株早已危機四伏。就像吳炳新所說的,人是第一財富,人才是企業的命中之命,而三株的危機就是人的危機,首先是三株有眾多營銷人才,而研發人才和管理人才卻相對匱乏,此外,在三株轉型的關鍵時刻,高層發生內訌:先是吳炳新的兒子吳思偉率親信遠走北京成立三株新事業路德公司,接著是兩名為三株立下汗馬功勞的創業元老被掃地出門。三株的中層有許多人都出自這二人門下,此舉對三株軍心的損害是不言而喻的。而在三株所謂的董事會中,除了吳炳新和吳思偉,其餘的董事都沒有股份。凡此種種,銷售人員對公司的忠誠逐漸喪失殆盡,一旦別的企業開出更優越的條件,銷售骨幹就紛紛跳槽。三株龐大的銷售體係很快崩潰了。吳炳新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銷售係統是三株的主要命脈,這一命脈的崩潰直接牽動著整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