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找尋貴州話劇的自信與狂放(3 / 3)

《天堂隔壁是瘋人院》這出戲,不能不說是80後的唐煌對振興貴州戲劇的一種渴望和實踐。帶著他的思考,他的出現,必然在貴州戲劇發展的弧線留下閃光的痕跡。這出戲,雖不是原創,但唐煌通過舞台呈現,讓貴陽觀眾去感知什麼是戲。

這部戲,使人聯想到發源於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後產生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中形成的自然主義戲劇。自然主義戲劇是以否定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戲劇的麵目出現的。其基本特征是:反對采用曆史題材和神話傳說,主張再現現實生活的片段;反對按理性原則或個人感情將人物性格抽象化或理想化,主張以觀察到的事實對人物麵貌作記錄式的描寫,並要求精確地分析環境和生理遺傳對人物性格形成的影響;反對運用詩的語言和獨白,主張用生活化的對話作為戲劇語言的基本形式;反對演員作過分矜持或誇張的表演,主張演員在對自然觀察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造;主張舞台布景藝術要製作出“盡可能確實的畫麵。”左拉於1881年發表了論文集《戲劇中的自然主義》,正式提出了“自然主義”戲劇的名稱及其創作原則。他認為,“真實不需要矯飾”,它在戲劇中“應該赤裸裸地前進”;劇作家“必須如實地接受自然”,而無須通過“想象”來“安排一係列戲劇效果”;戲劇創作要反映“現代背景”和“周圍的人民”,對人物的“情欲與感情”要作“精確的分析”;舞台表演要去掉“裝腔作勢的朗誦、誇大的語言和過火的感情”;舞台布景要製作出“盡可能確實的畫麵”。顯然,唐煌所遵從的大致離不開這條主線。這出戲顯然表現了人們對現實太多的困惑。也表現出100年後的今天,中國話劇中的貴州話劇麵臨著的種種困惑與疑慮的狀態。

這種疑慮的狀態幾乎可以在中國話劇史上找到相同的佐證。1934年7月,一部名為《雷雨》的劇本在文學期刊上發表,立即震動了中國文壇和整個社會,被認為是標誌著中國現代話劇的成熟與高峰之作。此時,其作者曹禺隻有22歲,曹禺在劇中表現了罪惡、痛苦,揭示了靈魂深處人性與非人性對立、轉化的過程。在種種劇烈的衝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而最終的悲劇結局其實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與每一個伏筆之中,隻是到最後時分才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地震撼劇內外人們的靈魂。1957年,老舍創作了三幕話劇《茶館》,以“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的構思,把幾個時代的70多各色人等納入同一舞台,招之而來揮之而去,高度凝練地刻畫了舊中國的病態現實。經過一代藝術家的艱辛創造,老舍的天才燦爛地展現在了舞台上。《茶館》不僅沒有夭折,而且被譽為“話劇藝術中國化的最高成就”,征服和擁有了幾代觀眾。1980年9月,《茶館》應邀赴歐洲演出,代表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之後,還曾到日本、加拿大、美國等地演出,反響強烈。美國紐約的一家曾經用英語演過此劇。中國話劇已經走過的這一百年,經曆了無數的人間滄桑和世事沉浮。它的光榮與夢想,進步與缺陷,成就與問題,都被百年浪潮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事實上,我們所麵對的,正是這樣一個盤根錯節,相互糾纏的複雜局麵。考察話劇舞台的現狀,它的百年曆史恰好提供了深刻的角度和豐厚的資源。話劇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變成某種觀念的傳聲筒。而是這種表達方式看作是對舞台多樣性和可能性的一種探索。

當下,在國有劇院團體製日漸僵化和活力不足的大背景下,以劇院團為主導的中國話劇生產體製將麵臨極大的變數。而目前在這種戲劇生產和製作團體中除了導演和演員之外,最重要的是懂戲劇生產和營銷的製作人,隻有他們才能最終推動話劇在獨立的市場環境中生存。因為話劇的“宣傳”工具功能勢必將逐漸淡出曆史舞台,這是它的功能和影響力局限性所決定的。政府不可能養活一群無法構成影響力的藝術生產者。這是殘酷然而又是冷峻的現實。總有一天,當體製開放到一定程度,勢必會有更多的獨立話劇製作體分裂出來,成為小劇團或小的戲劇工作室和戲劇製作公司。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最終能在人心中留的,仍然會是那些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和下難忘記憶的出神入化的表演。《天堂的隔壁是瘋人院》對於這個時代的觀察和深切的關懷,包括因愛而生的詰問,都會在劇場方寸之間的空間裏的盡情揮它的魔力。不必擔心話劇的生死,真正熱愛話劇的人隻要這個信念,就不難在未來的劇場裏遇見知音,贏來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