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之後的中國西北格局(危亡),最慘烈的而又(最容易)被人忘記的事件,實則是“陝西楞娃”的中條山苦戰。可歎在中日全麵戰爭初期,日軍野心勃勃,傾十餘萬兵力,苦戰三年,日軍步兵竟未能越過中條山踏進關中一步。而堅守中條山的,竟是西安事變之後武器裝備低劣、受蔣介石排擠的雜牌西北農民軍和滇軍。也難怪抗日戰爭勝利,孫蔚如將軍奉命接受日本第六方麵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率二十一萬人簽降後(今湖北省武漢市中山公園內至今還有一座記載這段曆史的受降碑),其麾下的關中子弟兵悉數被國民黨改組。不願卷入內戰的孫蔚如自此消沉,後隱居上海。1949年解放後,孫蔚如留在大陸,幾經磨難,於1979年,以84歲高齡病逝於西安。他是沒落在紅塵之中的無名英雄!

四、餘論:何為曆史真實,何為影視真實

現今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愈來愈訛多,僅百度視頻提供免費在線視頻觀看約有抗日電視劇大全298部,2345影視網有抗日電視劇共130部,抗日網共收錄影片:18876部;每天平均更新38部,97影視網搜集抗日電視劇共1573部,全國各大電視台播放的抗日雷劇可以專門構成一個抗日頻道了。日本友人告訴我,日本電視台也轉播一些中國的“抗日劇”,把它們歸結到科幻和動畫片頻道。

試以幾部典型的作為節點分析:《呂梁英雄傳》(電視劇,2004)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麵對凶殘的鬼子,中國人遍地英雄。《太行山上》(電影,2005)表現的仍然是主旋律,正麵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塑造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亮劍》(電視劇,2005年)宣傳的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匪俠合一的真實英雄圖譜。《曆史的天空》(電視劇,2005)情節與《亮劍》相似,也是貫穿戰前戰後,見證中國軍隊的成長曆程。《殺虎口》(電視劇,2009)實際是向全世界第一次鄭重宣傳共產黨也好,國民黨也罷,隻要麵對侵略者能挺直脊梁的,都是好男人。《橋隆飆》(電視劇,2010)顯現出好漢不問出身,草莽也成英雄,讓你見證草根抗日英雄的傳奇。《金陵十三釵》(電影,2011)刻畫秦淮風塵女子也能使鬼子放下屠刀回頭是岸,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到現在,抗日劇越走越遠,則是劍走偏鋒,不堪入目了。有網友盤點了抗日雷劇中種種情節:抗日英雄刀槍不入,徒手撕鬼子;女弓箭手被輪奸後奮起開弓殺群敵;抗日英雄穿過槍林彈雨飛刀殺群敵;飛針刺鬼子如同東方不敗;子彈拐彎,巡航導彈早就有;二十一世紀蝙蝠俠裝束移植於抗日英雄;抗日都是帥哥、美女,個個動作比酷,堪比舞林大賽;朝天扔手榴彈、開手槍、打彈弓,甚至徒手扔石頭就能打下飛機;尼姑構成營連,殺傷力驚人;一個男人和一群女人爭醋,或一個女人和一群男人爭豔,抗日劇如同情場多角戀。甚至讓網友發起相關投票調侃,“您感覺近年來那部劇最雷?”

世界近現代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經曆那麼多戰爭創傷,特別是經曆了二戰日本法西斯侵華如此的殘酷激烈。8年抗戰期間,共發生21次大的會戰,1117次大規模戰鬥,38931次大小戰鬥,造成3000萬軍民犧牲,5000億美元直接經濟損失。(葉增寬,宋書雲:《從西安事變到中條山抗戰看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載《陝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1期)從來不會有人懷疑抗戰史是一部堅苦卓絕的勝利史,但隻有在我們這個民族實現偉大複興,在我們這個國家回歸大國、崛起複興之時,我們才可能最終體驗到六七十年前那份全民抗戰的完整涵義。感謝陳忠實先生的文學作品的啟迪,他讓我們重拾起不曾被人記憶的陝西抗日誌士圖像。今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百般珍惜現有時光發憤學習和在平凡崗位努力工作的強大動力!因為,有一句千古名言:從來,落後就要挨打!

如果沒有中國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抗戰長城,如果沒有那些犧牲在抗戰中的無名英雄(他們原本是丈夫、哥哥、弟弟或者父親),那麼,何以有後來人的今天?下次若國難,我依然會放下筆,拿起槍,跟敵人拚。雖是弱小,但是直麵強大也是一種力量啊。什麼是英雄?英雄就是遺落在中條山的累累屍骨;英雄就是英勇跳崖還撐起抗日大旗的民族脊梁;英雄就是黃土高原遍地都有的一塊石子;英雄就是渭河裏的一條魚;英雄就是天空的一片雲彩。反觀“抗日雷劇”,一個民族僅僅靠意淫來生活,那麼他真的無救了。再怎麼深入,意淫就是意淫,絕不是真實。抗日雷劇應該叫停了,脫離基本的曆史真實的抗日雷劇,觀眾一眼就看出這是民族主義情緒渲染下嫁接在曆史上極度放大、誇張、醜化、惡化的人和事,實則是對曆史逝者靈魂的褻瀆,也是對侵略者掩蓋曆史的反襯。如果連敵人的後代閱讀這段“曆史”隻是覺得可笑和娛樂,而不是感到畏懼和深思,我想作為這段“曆史”的受害者和被侵略者的後代,是應該認真反思抗日雷劇了。影視作品可以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和影視真實再現,但是有一個基本前提,請不要忘了,那就是:人物、時間、地點和情節的曆史真實。曆史就是曆史,曆史不等於小說和影視藝術;同樣,小說和影視也不等於曆史。曆史真實是藝術真實的基礎。(張祖群:《影評:從曆史真實到影視真實》,載《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28卷3期)

[本文係北京對外文化交流與世界文化研究基地2013-2014年度青年研究項目(編號:BWSK)、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編號:12CJY088)、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中青年骨幹人才資助項目(編號:PHR)、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研究成果之一(編號:12JGB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