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壯士

專家來稿

作者:張祖群

【作者簡介】

張祖群,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博士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研修教授

近年來筆者一直堅持關注陳忠實先生的作品,雖然讀的是文學作品,卻有一種讀史的感覺。於是在認真讀完他書寫的評論陝人抗日的小文片段後,我做了一個簡單的讀書劄記,原名《八百壯士——緬懷陝西抗日》(《旅遊與文化地理學隨筆》,張祖群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13-17頁)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三個問題,而這三個問題又圍繞一個中心:何為曆史的真實,何為影視真實?我想通過此讀書劄記,結合現在的抗日影視作品緬懷陝西抗日的八百壯士。影視界、學術界應該重新認識中條山抗戰,並給予其高度的評價,還曆史以真實。八百壯士隻是全麵抗戰期間犧牲的3000萬軍民的一個縮影。他們是抗戰血肉長城的豐碑,他們是現代版本的“馬踏匈奴”圖像。文章最後針對抗日雷劇層出不窮這一現象進行嚴肅的批評。脫離基本的曆史真實的抗日雷劇應該叫停,那些劇目實則是對曆史逝者靈魂的褻瀆。抗日題材的影視作品可以進行一定的藝術加工和影視真實再現,但是不能脫離基本的曆史真實。

一、日本人到底為什麼沒有打進潼關

“盧溝橋事變”之後,日軍閃電般的攻城掠地,河北、內蒙、山西、河南等地盡失國土。晉南中條山抵擋日寇過黃河,打到陝西,進攻秦嶺的最後一道防線。我泱泱中華即將亡國滅種乎?中條山不能失!1938年7月,一群剛剛放下牛鞭和犁鏵的“陝西愣娃”夜渡黃河,奔赴黃河北岸的中條山,用血肉之軀抵擋日寇的進攻。(徐劍銘:《北方勇士手擒多少胡兒——陝軍中條山抗戰紀實》,載《金秋》2005年7期)“西安事變”之後,十七路軍經過縮編為38軍,原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將軍和西北名將孫蔚如將軍領導著這支三萬多的隊伍,率領38軍,趙壽山17師、李興中177師,陝西警備一、二、三旅,(石八民:《日寇侵華戰場的“盲腸”——記原楊虎城部中條山抗戰》,載《文博》2005年3期)犧牲一個,“陝西愣娃”便去補充一個。當然,地方雜牌軍川軍、滇軍、桂軍也都表現不俗。滇軍北上抗日,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盧漢統率)奔赴台兒莊戰場,國民革命軍第三軍(唐淮源統率)奔赴中條山。兩支勁旅在北方大地書寫了氣吞山河、壯懷激烈的抗日傳奇。(陸安:《抗戰中血灑中條山的滇軍將領》,載《文史春秋》2013年2期)他們作為陝西地方軍隊主力,在民族大義麵前,捐棄前嫌,服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介石的統一調遣。(陳文峰:《試論國民黨軍第4集團軍在中條山的抗戰》,載《軍事曆史》2012年1期)

1938年,日本全麵侵華,為了阻擋日軍南下的鐵蹄,蔣介石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國民黨政府以整個山東東南部、河南東南部、安徽西北部、江蘇北部變成一片澤國、犧牲幾十萬民眾為慘重代價,使日軍的進攻僅僅延緩了三個月。後世共產黨的教科書中為宣傳蔣介石的腐敗與失敗,多將此事記為其蹂躪人民一大敗筆。筆者卻覺得,應該真實還原當初這段曆史。日軍沿隴海線西進,然後順平漢線南下中原、湖湘,國民政府的整個武漢會戰、長沙會戰根本沒有準備好。蔣介石原意是想用滔滔黃河水來延遲日軍的南進,其本意與抗戰之心還是值得肯定,隻是戰術與方法上欠妥。原因是扒開花園口黃河大堤後,阻滯日軍的計劃並沒有全部實現,卻致使幾十萬的河南災民沿著隴海鐵路西逃至陝西、甘肅甚至新疆等地。在鹹陽市北的淳化縣有這樣一首《蔣介石扒開花園口》歌謠:“蔣介石扒開花園口,一擔兩筐往外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磚頭。”(《鹹陽歌謠集成(卷一)》,梁澄清主編:鹹陽市文化局、鹹陽市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1988年,(陝出批)字第00713號(1-1500),56頁。搜集者:劉曉義)大量的河南人都是肩上一根扁擔,兩個籮筐,往往一個籮筐是小孩,一個籮筐是簡單的被褥行李等,爬上隴海鐵路的火車或者步行至中國西部——抗戰大後方。他們遇地生根,有合適的地方就停留下來。至今在西安北大明宮、漢長安城、鹹陽火車站、寶雞火車站一帶還有大量的河南棚戶區居民。在陝西省鹹陽市的武功縣甚至還流傳著一首《日本難到陝西來》:“薺薺菜,拌拌湯,日本死在河岸上。抬的抬,埋的埋,日本難到陝西來。”(鹹陽市文化局,鹹陽市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梁澄清主編:《鹹陽歌謠集成(卷一)》,1988年,(陝出批)字第00713號(1-1500),52頁。1988年4月采錄於遊風鄉。傳唱者:牛玉琴。搜集者:段誌恒)

日軍早有覬覦我西北領土的狼子野心。事實上花園口的決堤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軍的西進,致使其在華北平原與中國軍隊呈現短暫的“膠著”狀態。在日軍自山西北向南,占領大部分山西領土後,1938年3月,日軍牛島、川岸師團即兵臨山西運城風陵渡,想西進潼關占領關中,打開西北門戶,企圖切斷我國西北通蘇聯的國際援助線。日軍在進攻晉西南的同時,另外從晉西北取河套進攻蘭州,一度攻占蘭州。兩路日軍企圖東西夾擊,在我國西北會師,牢固占領與控製我國西北廣大疆域。這種企圖迂回包抄的狼子野心實在是險惡,而當時我兩千萬老陝豈能坐以待斃,坐等日軍殺來?

二、陝西人如何進行保衛家園的堅決抗戰

翻閱鹹陽市渭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的《渭城區誌》,剛好查到一則《抗日謠》:“銀子過萬,重慶逃難;銀子過千,鄉下胡鑽。鍋裏沒米,抗戰到底;家裏沒麵,徹底抗戰。”(《渭城區誌》,鹹陽市渭城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732頁。同時收入鹹陽市文化局,鹹陽市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梁澄清主編:《鹹陽歌謠集成(卷一)》,1988年,(陝出批)字第00713號(1-1500),第55頁。1982年采錄於鹹陽市區,搜集者:渭塍)這比較鮮活的刻畫了當時麵對日本的鐵蹄、陝西各界人民的反映。富裕的階層都逃到陪都去了,穿越秦嶺與巴山蜷縮在山城重慶,或許還可以消磨好些日子。一般富戶都遷往鄉下,特別是往黃土高原北部的溝峁之中躲避。而鍋裏沒米、家裏沒麵的最低層的貧農、雇農、城市無產者、社會流浪者等,則堅持了最有道義、最頑強的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