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著重於人民的全麵發展,著眼於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關注民生、反映民意,不違背人民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這就要求政黨和政府在執政過程中奉行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廣大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曆史前進的主體,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方麵的發展需要。人民性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要求。製發公文的目的、方法、語言,要符合人民性的要求。這也是以人為本在公文工作中的具體體現。解放初期,政府公文程序出版發行,公文內容廣而告之。當前,講究政府信息公開,更應盡可能多地對大眾公布,不斷推動落實。
現時中,確實不時出現個別違反人民利益的公文,比如攤派促銷的公文,硬性拆遷的公文,違規處罰的公文,以及不顧法紀的公文,其中絕大多數出於製發人與決策者的偏見,或利用公文謀取私利。這些公文在發現或遭到抵製後,一般都得到了及時糾正,但造成的影響一時難以消除。同時,在科學完善的公文落實過程中,一些人曲解或有意歪曲公文內容,使公文要求難以落實,這往往是一些幹部忘記了“人民公文為人民”的原則。
政策性的公文都需要人民群眾知道與貫徹落實。一些事務性公文,往往是圍繞製定、貫徹落實政策性公文而製發的。在我國,一切公文歸根結底都離不開人民群眾。脫離了人民群眾,就脫離了實際,就變得毫無意義,甚至適得其反。因而,在一定時期內,我國黨政公文工作要進一步反複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密切聯係群眾。堅持密切聯係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在公文中體現人民性的重要法寶。
曆史地看,人民公文是改革的碩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人民政府,黨政公文才能全麵地體現人民性。在封建時代與國民黨統治時期,以及附屬的舊政權內,人民利益被剝奪,根本談不上人民公文,更談不上公文的人民性。今後,堅持人民性仍是公文改革盡可能遵循的重要原則。公文改革,在根本意義上,是為人民服務,是體現人民的意誌,為人民謀取最大利益。其次,才是公文的規範與效率。公文改革,分為政治性、業務性與技術性三個層麵。堅持人民性,是公文改革的最高層麵,最主要的目標,業務性的改良、技術性的革新,需要服從服務政治性這一大目標。衡量公文價值的標準首要的是人民性。毋容置疑,為人民服務的公文就是好公文,倚權謀私的官僚主義、文牘主義的公文就不是好公文。
我國黨政公文的人民性,既表現在行文的目的上,也體現在公文表述方式和諸多行文方法上。在公文製發方麵,表現為行文目的為人民,行文內容惠人民、行文方式利人民。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集思廣益,實行科學、民主決策。在黨政公文執行方麵,需要人民了解公文,掌握公文內容,實踐公文的要求,監督公文要求的落實,享受公文落實的成果。
如何在黨政公文運行中體現人民性,服從人民性,必須堅持人民的主體性,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堅持“人民公文為人民”的原則,反映時代要求與人民利益。首先,公文決策者、製發者都要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實行民主科學決策。多搞調查研究,向專家谘詢,征求意見,不想當然。提倡深入基層,了解人民群眾的真實願望與現實訴求。從實際出發,切實提高公文效率。同時,要按黨的十八報告的要求,下決心改進文風,樹立良好文風,用廣大幹部群眾喜聞樂見的公文語言與形式,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注重公文的可操作性,真正做到公文要求切實可行,行之有效。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人民的幸福作為奮鬥的目標,進一步突出了人民性。聯係黨的十八大報告精神,研究與踐行黨政公文的人民性,是更具現實意義的一大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