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國家經濟發展階段不同,人們對旅遊這一現象的認識和接受程度也不同。一方麵,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其交通便利、通信發達、設施完善、資金雄厚,其出門旅遊的人數就多。另一方麵,發達的經濟本身就可為本國或地區增加吸引力,吸引別國或地區的人們以學習、考察為目的進行旅遊;相反,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戰火連綿、設施落後,縱使有再美的風景,遊人也會望而卻步。
旅遊市場營銷工作要想做到位,首先要對各國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階段做一下分析。
一般我們把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但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出現了所謂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這種分法就顯得太籠統。另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是1960年羅斯托在其所著的《經濟發展階段論》中提出的根據經濟發展階段劃分的方法。他提出,社會經濟發展一般經曆六個階段,如傳統社會、起飛前準備階段、起飛階段、趨向成熟階段、高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1)傳統社會處於這一階段的國家缺乏先進的生產力,不能用現代科學技術從事生產,文化水平低下。
(2)起飛準備階段這一階段是向經濟起飛的過渡時期,現代技術開始被應用,國家的交通、通信設施逐步建立,教育、醫療衛生和其他公共事業開始發展。
(3)起飛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經濟大致已見成長之雛形,各種社會設施及人力資源的運用已達到一定水平,農業及各種產業逐漸現代化。
(4)趨向成熟階段在此階段,不但社會能夠維持持續的經濟進步,而且能不斷追求更現代化的科技,並將其應用於各種經濟活動。同時,國家和企業更多地參與國際經濟活動。
(5)高消費階段這一階段的經濟已脫離擁有經濟主導部門的經濟形態,著重發展服務行業和耐用消費品行業。人均實際收入大增,大量的人擁有可觀的可支配收入,公共設施、福利設施日益完善,社會產品進入大量生產、大量消費階段。
(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羅斯托認為,從高消費階段向追求生活質量階段過渡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繼起飛階段之後的又一重大突破。在人類曆史上,將第一次不再以有形產品數量的多少來衡量社會的成就,而是以勞務形式的生活質量作為衡量成就的標誌。
在上述六個階段中,處於前三個階段的國家是發展中國家,已達到後三個階段的國家是發達國家。
我們旅遊市場營銷工作應主要針對後四個階段,這個時期的人們不再為衣食住行忙碌不停,有了充足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旅遊當中,從而成為旅遊營銷活動的目標市場。
3)貨幣彙率這是反映不同國家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對國際旅遊需求的變化起重要的作用。如旅遊客源國或地區的貨幣升值,而旅遊目的地國的商品價格(包括旅遊價格)又未相應提高,則前者的居民去後者旅遊時支出的貨幣就會減少,從而促使前者居民對後者旅遊需求的增加;反之,前者的貨幣對後者的貨幣貶值了,則會阻止該國的居民對後者的旅遊需求。對旅遊目的地國來說,貨幣升值會減少旅遊,貨幣貶值則會促進旅遊;對旅遊產生國來說,貨幣升值會促進本國居民到國外旅遊,貨幣貶值則阻止國民外出旅遊。如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使泰銖嚴重貶值,泰國政府采取措施吸引入境旅遊以增加收入,我國各家旅行社及時推出“新馬泰”之旅,以各種旅行形式和低價位的收費來吸引廣大居民,在國內掀起一股出境旅遊熱。
“小知識2—1”
新經濟時代有知識化、網絡化、數字化、虛擬化、創新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2.2.3 政治法律環境在任何社會製度下,企業的營銷活動都必定要受到政治與法律環境的強製和約束。旅遊業的發展不僅與本國政治法律相關,而且與客源國的政治法律密切相關,政治法律環境主要指政治的穩定性、法律行政幹預手段、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等。
1)政策的穩定性一國政府的政策始終處於某種發展的變化過程中,隻是變化的程度有所不同。
如果這種變化是漸進的,而且通常通過分析政府政策變化的機製可以預見,則企業會有調整策略的餘地,不能說明政府政策的不穩定。隻有突發性、根本性的變化,市場營銷理論才定義為不穩定性。這種劇變往往使企業措手不及,所以政治動蕩不安、瞬息萬變必然會給國家市場營銷造成一種不確定的、十分不利的影響。
旅遊企業在進入一國或一個地區之前,一定要考慮此地政策的穩定性,當然這主要是針對國際市場和特區市場。因為穩定性直接影響政府政策的連續性,目標國政府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對於從事國際市場營銷的企業極其重要。例如,在許多國家,政府更迭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可能訂立的合約尚未執行,政府已經換了。
新政府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前任政府所做的承諾,執行合約則會遇到困難。
2)行政法律幹預手段國家的政府總是要運用自己的法律手段幹預社會經濟生活,因而政府的法令條例,特別是有關旅遊業的經濟立法,對旅遊市場需求的形成和實現具有不可忽視的調節作用,而這些法律或規定是在企業的控製範圍之外的。
旅遊市場與其他有形產品市場不同,它很敏感,如果沒有客源,旅遊產品就要浪費掉而無法保留。旅遊活動的形成需要旅遊動機、經濟條件,還需要有充足的時間。如我國政府製定五天工作製以來,大大刺激了周末旅遊的發展;發達國家自從有了兩周的帶薪假日,才對遠距離旅遊目的地形成現實的需求。
有些立法條款對旅遊娛樂的消費需求會產生重大影響。比如,政府下令禁止公費出遊的政策頒布後,旅遊團體量立刻受到影響。某些地區關於喝酒年齡限製的規定就會對餐飲業有較大的影響。交通運輸條款的規定也對旅遊需求產生作用,全國鐵路客運票價和航空票價對旅遊的影響顯而易見。旅遊娛樂消費稅和扣除額的變化對旅遊者的消費行為將產生更大影響,從而也影響到旅遊企業的營銷活動。
另外,在前麵的經濟環境中提到的,政府還會根據經濟狀況采取鼓勵或限製出入境旅遊的手段進行宏觀調控。
作為旅遊營銷人員,可針對政策法規情況的變化來調整營銷策略以適應市場的變化。
3)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旅遊企業的所屬國與目標市場國之間關係的好壞,往往直接影響到企業市場營銷的成敗。因為當一國與另一國通商時,整個雙邊關係,包括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麵都會影響雙邊不同的經濟關係。政府在政策上采用關稅減免、信譽擔保、減少手續,實行特殊的旅遊者彙兌等措施,從而給兩國的旅遊往來創造條件。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對兩國互送旅遊客源影響顯著。自尼克鬆訪華以後,美國驟然興起旅華熱潮,這一方麵是由於名人效應,但更重要的是這次訪華預示著中美外交關係的和解,從而促進了美國人民的旅華動機。反之,如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緊張,必然導致兩國互往旅客的銳減。
“小資料2—1”
發展也在營造環境我們應該準確把握住當今世界的兩大趨勢:
(1)時代主題已由“戰爭與革命”轉換為“和平與發展”,發展問題成了世界的“核心問題”,世界競爭的重點逐漸轉到經濟上。
(2)世界新技術革命已加強了以提高綜合國力為重要目標的經濟、科技角逐,力圖在新世紀中搶占競爭的製高點。誰能搶占高科技製高點,誰就能在經濟上更繁榮,在國際上更加強大,在戰略上更加主動。這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純經濟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戰略問題。
2.2.4 社會文化環境尼爾·沃恩認為“飯店業必須是個在各個方麵都具有多元文化的行業”,可見在旅遊企業麵臨的諸方麵的環境中,社會文化環境是較為複雜的。它不像其他環境那樣顯而易見、易於理解,卻又時刻影響著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社會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程度、相關群體、民俗宗教等。
1)文化程度教育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人們的文化素養,影響著他們的消費結構、購買行為和審美觀念,從而影響旅遊企業的營銷活動。
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比較先進,能盡早擺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舊觀念,不滿足於單調枯燥的生活節奏,要追求活動質量,從而有強烈的旅遊需求。
文化程度高的消費者對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錄像帶等宣傳工具的接觸比較多,這對旅遊企業的營銷廣告的效果非常有利。世界主要旅遊客源國教育水平普遍較高,日本兒童入學率為100%,93%的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40%的人升入大學,同時,日本人平均每天與宣傳工具接觸4—5小時,因而,日本人對旅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育水平也製約著旅遊企業的促銷和分銷策略。在教育水平低的市場開展科學的市場營銷較困難,因為沒有專門的調研機構進行市場調查,沒有先進的廣告公司進行廣告策劃,或者找不到高素質的銷售人員。在教育水平高的國家,消費者容易接受文字宣傳的影響,企業可以在品牌、包裝、廣告等方麵下工夫。但在文盲多的國家,一般不宜采用文字宣傳,而應更多地使用廣播、電視、電影、圖片廣告和現場表演等較直觀的形式。
2)相關群體所謂相關群體,就是能影響一個人的態度、行為和價值觀的群體,如家庭、鄰居、親友、周圍環境等,或因某種社會風尚的影響而形成一種消費傾向。購買者的家庭成員對購買行為的影響最強烈。每個人都會受到父母親的教導和影響,如宗教、政治、經濟、個人的抱負、愛憎、價值觀等,而對一個人的購買行為更為直接的影響,則來自配偶和子女。家庭的促銷對象主要是核心家庭。
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相關群體對個人的影響方式十分巧妙,一個人通常不知不覺地就與相關群體協調起來了。多數人怎麼做自己便怎麼做,多數人幹什麼自己便幹什麼,這樣,一個人就會接受和同意本群體的行為,並避免犯規的風險。群體作用的影響力很大,如在開發周末雙休周邊遊的過程中,幾個開發程度同等的景區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發現越來越多的單位趨向於某一兩個景點,這就成了一種流行。
一個人的家庭背景和職業決定了他在這個社會中的地位,也就是社會階層,它是一種購買力的社會表現。在一定的社會階層裏,人們常常選購某些具有地位標誌的商品來表明他們的社會地位。旅遊市場營銷人員應利用同一階層之間的攀比心理,以針對性的營銷手段進行各方麵的刺激,把一部分人鼓動起來,就必然會帶來另一部分客源。
營銷工作要注意在相關群體中製造影響力來帶動客源市場。
3)民俗宗教風俗習慣是人們長期自發形成的習慣性的行為模式,是一個社會大多數人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風俗習慣遍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婚喪習俗、飲食習慣、節日習俗、商業習俗等。世界上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千差萬別,甚至在同一國家裏,不同地區也有極不相同的習俗,從而對企業的營銷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宗教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從而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旅遊企業要進入某一個目標市場,必須了解當地的教規,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並適當地加以利用。
許多民俗節日也是旅遊企業推銷產品的大好機會,如中國各民族的節日——潑水節、火把節、跳花會、傳統的春節、端午節等都非常具有民族色彩。在推銷旅遊產品時可穿插適當的慶祝活動,讓遊客領略異國節日的喜慶。在宗教節日之際,如複活節、開齋節、感恩節等,可組織各教派的信徒出遊,共同赴聖地獻上一份虔誠。這些節日為消費者出遊創造了機會。
旅遊業也可大力開發某一特色的民俗風情,以當地傳統的節日吸引遊客,如湖北推出的長陽土家風情遊就以土家族的活動,如土家歌舞、娶新娘等節目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這種營銷方式在新、奇、特上下工夫,開發民俗文化,取得了成功。
在海內外進行旅遊營銷活動時,要注意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傳統及宗教習慣的差異,針對不同傳統和習慣,進行區別性營銷,“入境而問禁,入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如藏族人行路遇到寺院、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他們認為如果走反了方向會有罪過;歐美一些國家極端厭惡數字“13”,在任何場合都盡量避開它;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象征不祥;泰國人忌紅色;美國人忌食動物的五髒;德國人忌食核桃;同日本人合影,一般不能是三個人,否則認為這是不幸的預兆;捷克斯洛伐克人認為紅三角形是毒的標記。我們進行旅遊市場營銷時要注意到這些宗教文化禁忌,否則,既浪費了人力、財力,又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