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人員在對顧客心理的研究、揣摩過程中,常常能夠意識到個人天分、工作態度和一定的技巧是關鍵的影響因素。然而,銷售人員常常忽略了慣性思維這個黑洞,掉進了吞噬銷售活力和生命力的思維陷阱裏,無法逃離。
其實慣性思維是一種極易出現又極易被人忽略的麻痹藥。
法國科學家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試驗。他把若幹毛毛蟲放在一個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連,圍成一圈,並在花盆周圍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最愛吃的鬆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著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又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是不停地圍繞花盆在轉圈,一連走了七天七夜,它們終於因為饑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毛毛蟲的悲劇在於思維的慣性,在於不假思索的盲從。其實,隻要有一隻毛毛蟲能越雷池一步,打破固有的習慣及跟隨的習性,就會逃脫死亡的陷阱。事實上,很多時候,人類何嚐不是如此。
猴子吃香蕉的故事同樣說明了慣性的存在。
有研究人員曾做過一個實驗:將5隻猴子放在一個籠子中,並在籠子中間吊一串香蕉。隻要有猴兒伸手拿香蕉,研究人員就用高壓水噴所有的猴子,直到全體猴子不敢動那串誘人的香蕉為止。接著,研究人員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中的一隻猴子。新來乍到的猴子並不知曉籠中的“遊戲規則”,一來便動手去拿香蕉。結果它觸怒了籠中的4隻“老”猴子。於是,它們代替原先由高壓水噴頭行使的懲罰任務,群起教訓新來者,直到它屈從於籠中的規矩。實驗人員不斷將經曆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直到籠子中的猴子全為後進入者,但它們同樣不敢去碰香蕉。高壓水噴頭澆注的“組織慣性”束縛著進入籠子的每一隻猴子,使它們將本是盤中美餐的香蕉奉若神明。
猴子的故事再次說明了打破慣性的必要性。許多曾經輝煌的企業、組織,甚至是個體,之所以成為昨日黃花,走出了人們的視線,並非是它們麵對環境無能為力,而是它們不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迅速地做出調整,總是困囿於昨日經驗陰影中,一味恪守過往的規則流程,不能敏銳把握未來發展方向,不敢突破、不會創新,以至像故事中的那些猴子一樣,被組織慣性束縛著,在昨日的教訓上平白失掉了明天的機會,也喪失了自我成長的空間。
其實悲劇的毛毛蟲和愚蠢的猴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是,尤其在銷售過程中,更是比比皆是。銷售人員在與顧客打交道、判斷顧客心理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思維慣性、行為慣性或者組織慣性,那些被奉為經典的經驗,其實時常帶領我們陷入了坐井觀天的怪圈。許多銷售人員堅持著自己的那些所謂的經驗,反而離顧客越來越遠。我們看到,銷售人員在對顧客心理的判斷中,憑借經驗,常常犯下這些錯誤:
1.不調查研究,主觀臆想客戶需求。
“某某客戶肯定無法接受我公司目前的報價”,“他們是競爭對手產品的代理商,對我公司的產品不會有興趣”……這些銷售人員不提問不傾聽,僅靠以前的經驗或幹脆主觀臆想來判斷客戶的需求,就給客戶“判了死刑”。然而如果你問他:“你是如何知道的?”他們多半會張口結舌。
2.姿態過低,對客戶謙卑有餘。
“客戶是我的衣食父母,對父母當然要恭敬有加”。可俗話說:“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一個在客戶麵前隻會唯唯諾諾低聲下氣,有時反而做不成生意,就是做成了也得不到客戶的尊重,那麼,還談得上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