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銷售額達15億元人民幣,全國電子行業排名第26名;成立北京研發中心;成立知識產權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成立中試部和中研部;開始智能網管產品規劃;業務從交換機拓展到智能平台業務(C&C08智能平台)和無線業務,新業務包括數據通信、多媒體和傳輸等進入研發序列;正式開發GSM設備,並於1997年正式推出;成立北京研究所,開始數據通信產品的開發。
1996年,華為銷售額為26億元;開始“華為基本法”的編製準備工作;組建產品戰略研究規劃辦公室;推出綜合業務接入網和光網絡SDH設備;與香港和記電訊簽訂3600萬美元合同,實現華為市場擴張的曆史性突破;成立上海研發中心;成立海外市場部;建立俄羅斯代表處、白俄羅斯代表處和南斯拉夫代表處;成立海外資料編輯委員會,以解決國際市場宣傳資料和技術文件的編輯和翻譯問題;放棄CDMA和PHS;成立終端事業部生產電話機,但由於營銷模式和產品質量等原因,終端事業部屢遭失敗;為了快速占領市場和融通資金,與各地電信局合資成立控股子公司;C&C08交換機在香港和記電訊商用,首次服務內地以外的運營商。
1997年,華為銷售額為41億元,員工人數達到6000人;推出無線GSM解決方案;先後與摩托羅拉、IBM、英特爾、SUN、高通和微軟成立聯合實驗室;開始引入IBM、Hay Group和普華永道等專業機構,為公司實施流程變革、員工持股計劃、人力資源、財務管理和質量控製等項目;和俄羅斯貝托公司簽署協議,成立首家國際合資企業“貝托-華為”; 在海外成功舉辦第一個展覽--莫斯科電信展;籌建巴西地區部;推出綜合業務接入網、光網絡SDH設備和智能網產品;雖然獲得了終端牌照,但由於決策失誤沒有進入終端領域。
1998年,華為銷售額為89億元;與IBM的合作項目“IT策略與規劃”項目啟動,內容包括IPD流程改造等;成立南京研發中心;成立國際產品部,加大對海外市場的技術支持力度;產品數字微蜂窩服務器控製交換機獲得專利;開始進入南亞市場、東南亞市場、中東市場、獨聯體市場、拉美市場、南部美洲市場。
1999年,成為中國移動全國CAMEL Phase II智能網的主要供應商,該網絡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和最先進的智能網絡;成立班加羅爾研發中心。
2000年,合同銷售額超過265億美元,其中海外銷售額超過1億美元;在美國矽穀和達拉斯設立研發中心;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設立研發中心。
2001年,以75億美元的價格將子公司安聖賣給愛默生;在美國設立4個研發中心;加入國際電信聯盟(ITU);10G SDH係統開始在德國的柏林進行商用;根據RHK的統計,光纖係列產品穩居亞太地區市場份額的第1名。
2002年,國際銷售額增長68%,達到552億美元;通過了UL的TL9000質量管理係統認證;為中國移動部署世界上第一個移動模式WLAN。
2003年,思科在美國指控華為侵犯知識產權,最後以和解告終;在世界各地部署了1億個C&C08端口,創造了行業記錄;與3Com成立合資企業;為阿聯酋電信公司提供一項覆蓋全國範圍的UMTS服務,幫助對方成為中東和阿拉伯世界中第一個引進第三代網絡的運營商。
2004年,贏得中國電信的國家骨幹網優化合同。高端路由器NE5000成功進入國家骨幹網的兩個超級節點,Gbit交換路由器NE80贏得該項目75%的市場份額,同時建造1200多萬個ADSL線路,進一步鞏固了華為作為中國電信最大戰略夥伴的地位;獲得由Frost & Sullivan頒發的“亞太區2004年度最有前途企業”和“亞太區2004年度寬帶設備供應商”兩個獎項;獲得從29家銀行共同提供為期三年的36億美元的貸款,用於實施公司的全球發展規劃;獲得荷蘭運營商Telfort價值超過2500萬美元的合同,首次實現在歐洲的重大突破;與西門子合作成立合資公司,針對中國市場開發TD-SCDMA移動通信技術。
2005年,海外合同銷售額首次超過國內合同銷售額;與沃達豐簽署全球采購框架協議,正式成為沃達豐全球供應鏈的優選通信設備供應商;與英國Marconi公司簽署了互助商品代銷協議;為泰國CAT建設全國性CDMA2000的3G網絡,價值187億美元;成為澳大利亞運營商Optus的DSL合作商,提供支持高速數據、語音、視頻廣播和商業服務的DSL接入設備;成為英國電信首選的21CN網絡供應商,為英國電信(BT)21CN網絡提供多業務網絡接入部件和傳輸設備;獲得了在中國生產和銷售手機的許可;為海嘯受災國提供了500萬美元現金和設備的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