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管理者的績效考核--把考核落實下去,讓效率提升上來(4)(2 / 3)

管理箴言。

管理者要完整理解績效考核的內容,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將業績與行為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考評。兩者缺一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績效考核,會導致績效考核失衡,失去意義。

有的管理者錯誤地認為,績效考核就是對員工工作結果的考查評定。這是直接從字麵上理解績效考核所導致的偏頗。實際上,績效考核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針對每個員工所承擔的工作,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的需要,應用各種科學的定性與定量方法,對員工的工作結果及影響員工工作結果的行為、表現和素質特征,所進行的考量評估的過程。績效考核不僅要考核員工的工作結果,也要考核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

在對員工進行績效考核時,應該同時關注兩方麵的內容。

一是員工的工作結果,即國外所謂的“任務績效”。

二是員工在工作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即國外所謂的“周邊績效”。

任務績效是相對一個人所承擔的工作而言的,即按照其工作性質,員工完成工作的結果或履行職務的結果。換言之,績效就是組織成員對組織的貢獻,或對組織所具有的價值。在企業中,員工績效具體表現為完成工作的數量、質量、成本費用以及為企業作出的其他貢獻等。任務績效應該是績效考核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對任務績效的考核通常可以用質量、數量、時效、成本、他人的反映等指標來進行考量評估。

周邊績效是指影響員工完成某項工作的行為、表現和素質。就這個角度而言,績效並不僅僅指員工把工作做得怎樣,某一員工即使把工作做好了或完成了某項既定的工作,但如果其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並沒有規範自己的行為,未表現出良好的素養,則綜合起來考核,這個員工的績效也不能算好。對周邊績效的考核,通常采用行為性的描述來進行評價。

考核員工的業績和行為一般分為四種情況:有的員工業績非常好,但行為非常差,這種員工企業應限製使用;如果業績差,行為也差,這種人企業堅決不能用;如果業績差,行為好,這種人企業要培養使用;如果業績好,行為也好,這種人則要重用。

總之,績效考核應包括任務績效和周邊績效兩部分。當然,在對每一類人員進行績效考核時,每一部分所占的比重並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越是接近生產一線的職位,就越是強調“任務績效”;越是接近管理的職位,特別是中高層管理職位,就越是注重“周邊績效”。

(第258堂)績效考核不僅僅是打分。

管理箴言。

如果把績效考核僅僅定位在考核打分上,則隻能收獲怨言和失敗;如果把績效考核定位在總結和改善上,收獲的則是支持和成功。

通常人們對績效考核的認識是,績效考核就是填表打分,按照上級規定的要求,在人力資源部提供的考核表上,對員工過去一段時間的表現進行打分;然後,按照企業的要求劃分等級,與工資、晉升、淘汰等人事決策相掛鉤。這種定位是不準確的,至少是不全麵的。因為,一旦把績效考核定位為打分,作為績效管理的中堅力量、績效管理政策執行者的直接管理者,將會隻做最簡單的工作,隻完成最低的標準,就是在規定的考核表格上打分。除此之外,他們不會再關心其他與考核有關的事情,因為他們認為打分是為了完成上級的任務,績效考核是額外的工作負擔,完成打分已經做了額外的工作,再做其他的工作,就劃不來了。

於是,直線管理者的頭腦中就會認為,所謂的績效考核,實際上就是對員工的表現進行打分。這樣,績效考核就成了一種被利用的工具,無法發揮改善員工績效的作用。僅僅在考核表格上打分是無法幫助員工改善績效的。

要想對員工的績效起到改善作用,管理者就必須做更多的工作,這個工作就是總結。這裏的總結有以下一些含義。

績效目標製定得是否合理?考核標準製定得是否合理?製定考核指標和考核標準的時候,員工是否參與?員工的意見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表達?雙方在考核指標和考核標準上是否已經達成一致?在績效周期內,管理者是否主動與員工溝通績效問題?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幫助和輔導,影響績效目標達成的障礙是否被明確識別,並被及時清除?員工是否主動與管理者溝通績效問題,管理者提出的建設性改進意見是否得到了執行?公司的績效激勵政策是否合理?等等。

對這些問題在績效考核的時候進行回顧,非常必要。因為,通過這樣一個總結,會讓員工感覺到管理者是在幫助自己。管理者在績效考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支持者和幫助者,而非簡單的考核者。這樣,員工才能消除對績效考核的抵觸心理,主動配合管理者,共同完成績效目標,使績效考核成為雙方探討成功的機會,減少雙方的互相指責和摩擦。

通過對執行政策的總結,可以為企業調整績效管理政策提供依據,使企業的績效管理發揮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