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具有極強的稀缺性。該貨幣係統在前4年內隻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製在2100萬個之內。
比特幣不會被凍結、無法跟蹤、不用納稅、交易成本極低。可以用來購買網遊中的虛擬用品或者現實物品。越來越多的人幻想著靠比特幣一夜暴富。目前,全球的比特幣交易所有幾十家。比特幣就是在這種“炒作掙錢”為主的國際大背景下悄然進入中國。今年以來,比特幣交易價瘋狂飆升近40倍,主要因素便是中國買家的參與。比特幣成為中國投資者的新寵,以人民幣交易的比特幣總量占到全球交易量的61.7%。
中國央行於2013年12月5日下午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比特幣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隨後比特幣放量下跌,1小時大跌35%。12月16日下午,中國央行召集第三方支付公司開會並明確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得為比特幣交易網站提供托管、交易等業務。
點評:
為什麼比特幣如此火爆?英國一位經濟學家對此這樣解釋: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對主權國家發行貨幣缺乏信心,比特幣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成為無政府主義者的最愛。
經濟學家葉檀在文章《比特幣是紙幣泡沫的巨大縮影》中做了分析:從本質上來說,比特幣瘋狂上漲,是人們對紙幣投下的不信任票,是紙幣泡沫的巨大縮影。比特幣的大漲與前十年黃金大漲、銅價大漲、藝術品大漲、玉石大漲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可不論哪種投資品,包括比特幣在內,其彙率基準仍然是美元等紙幣,比特幣沒有成為貨幣之錨。正因為不可靠的紙幣才造就了比特幣的行情,你還相信比特幣可以脫離紙幣另立一貨幣王國嗎?
專家解讀
劉煜輝:三中全會後金融改革方向
中國金融體係的根本缺陷在於,首先,借貸主體均是政府機構(地產融資最終也是轉化為政府的收入);其次,金融機構的高管很多都是政府任命的(官本位)。這樣金融係統資源分配的效率非常差。
除非這兩個現實改變,金融改革將隻是以不同名義對現狀的延續。
中國金融業目前由六大國有銀行主導。六家大商業銀行的資產占商業銀行全部資產的三分之二,工農中建四家銀行每一家資產占GDP比重都超過25%。
這個格局使得銀行通過向其他大型國企放貸輕鬆賺錢,這些國企本身又主導著能源、交通、電信和大宗商品等行業。
另外,特別是各級政府對資源要素價格有非常強的影響力,中國的地方政府和國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控製土地、礦產等要素的價格,並控製著稅收、收費、準入等對經濟和金融活動有著絕對影響力的多種要素。因此它能將要素價格壓至均衡價格之下,能將利率壓至自然利率之下,從而改變微觀的投資回報,於是信用跟著回報走,中國的財政和準財政活動具有極強的貨幣創生性,這就是經濟學家們常講的貨幣供給的“內生性”,我稱之為“財政決定貨幣”。財政風險最後都轉化為金融風險。
未來金融體製改革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深化金融組織體係的商業化改革;二是強化審慎監管體製和危機處置能力的改革;三是彙率彈性、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開放等要素領域的改革。
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利率市場化和彙率形成機製改革,是進一步開放資本項目的前提。理論基礎是蒙代爾的“不可能三角”,一個國家在固定彙率、資本自由流動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之間不可兼得。
而現實中,這個三角的三方都可能是以非完全、非絕對的狀態而存在。各方推進通常處於交錯狀態。這使得次序的邏輯在理論上和實證上都得不到很好支持,因此爭議很大。
中國未來的金融改革中,開放次序的設計和安排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