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貴州提學副使如李睿、席書、蔣信、徐樾、萬士和、陳士奇等人大都能盡職盡責,積極發展學校教育。清代貴州教育的發展,與貴州巡撫田雯、衛既齊、於準、林肇元、賀長齡等地方大員身體力行,提倡尊師重教密切相關。田雯認為要開發貴州,必須從教育入手,並上書清政府要求舉學製以隆文教。於準擔任貴州巡撫,向康熙帝上“苗民久入版圖,請開上進之途疏”,要求政府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廣設義學,發展教育。先後出任貴州提督學政的洪亮吉、程恩澤等學者文人,在貴州任職期間,推動教育發展,注意培養人才,深受貴州人民的愛戴。道光年間,賀長齡調任貴州巡撫,上任後告諭各府州縣推動與引領、發展教育,並率先捐出薪俸,帶頭創辦義學。地方政府的倡導與推動,引領尊師重教風尚,促進了明清時期貴州教育的興盛與發展。
在貴州民間,尊師重教傳統代代沿襲,傳承光大。明清以來,貴州民間就形成了捐資辦學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明清時期的書院、社學和義學,還是清末民初的新式學堂,都有相當部分是各族群眾節衣縮食捐資修建。民國時期,貴州民間創辦的大批私立中小學中,著名者如貴陽達德學校、貴陽清華中學、畢節弘毅中學等,它們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管理嚴格,教學成果優異,為世人所稱道。
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
自中原文化進入貴州以後,以儒學為核心內容的形式化教育與少數民族原始形態教育的碰撞、交流與融合就一直成為貴州教育發展的主線。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形式,學校教育能夠為貴州各族人民所接受,消化吸收於本民族的文化傳承之中,並在融合中發展創新,這與貴州各族人民所具有的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有著直接聯係。
明代以前,貴州人口的絕大多數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多語種、多文種環境形成了貴州省域內“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的多元民族文化。曆史上大多數少數民族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其教育活動主要表現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通過神話故事、曆史傳說、詩歌民謠、生產生活、民風民俗以及宗教儀式,使本民族傳統文化口耳相傳,代代沿襲。而在部分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區,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儒學教育緩慢興起。學校教育使得人類文化的傳承和人的培養成為了一種專門性的活動,產生了以教育活動為專門職能的教師,相對穩定的教育對象,固定的活動場所和教育設備,以及逐步規範的傳播內容。
學校教育在貴州興起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曆史階段內與貴州少數民族原始形態教育並行發展,相互補充,這一曆史現象與曆代地方政府尊重貴州民族文化的發展策略不無關係。
明清時期,各級政府除了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專門開辦了招收少數民族子弟的土司儒學校外,還直接在府州縣儒學校中選拔和保送少數民族優秀學生入學國子監。此外,還對在各級學校學習的少數民族生員,特別給予生活補助;對參加科考的少數民族子弟特別予以獎勵或擢拔;鼓勵運用本民族語言開展儒學教育等等。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於1939年在青岩設立貴州省地方方言講習所,專門培養熟悉少數民族語言的國民教育方言教師;1942年,又在台江縣創設師資訓練所,專收少數民族學生,特設研究部,專門研究少數民族語言、習俗及社會文化,增設民俗研究及社會調查一門課程。1945年,貴州省政府特別設立“邊胞文化研究會”,聘請專家,搜集資料,研究邊疆教育問題,同時還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創辦省立中小學等。這些政策和措施,不僅對形成貴州“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產生了積極影響,也為後世發展民族教育探索了道路,積累了不可多得的曆史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貴州各級政府把發展民族教育作為貴州教育的重要內容。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在“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的治黔方略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改革教育體製、加大教育投入、積極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發展戰略,團結各族人民勵精圖治、奮力拚搏,國民教育體係不斷完善,終於使貴州教育邁上了新台階。(作者係貴州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責任編輯/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