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國近幾年的突發事件報道為例
聲屏世界
作者:李愛梅
【摘要】近年來,隨著信息公開製度的頒布,以及電視媒體采編實力的增強,越來越多的突發事件得以在媒體上呈現。具備聲色畫等各種優勢的電視媒體在滿足受眾知情權的同時,電視記者在職業素養方麵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本文以我國電視媒體上近幾年的突發事件報道為例,探討突發事件報道中電視記者的職業素養問題。
【關鍵詞】新聞職業素養 電視采編 突發事件報道
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媒體的市場化進程,各地廣電媒體陸續改革。伴隨著轉企改製而來的便是電視媒介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為了獲得獨家新聞,記者們奮戰在第一線。
隨著國家政治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公民的知情權也被寫進了國家的法律法規。特別是200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一行政法規的頒布不僅為公民的知情權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保護了媒體記者的采訪報道權。
過去,各種突發事件一直是媒體報道的禁區。近年來,在各種積極因素的推動下,使得我國媒體上的突發事件報道增多了,但是記者在突發事件報道當中存在的各種違背職業素養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電視媒體強烈的現場感,使得它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具有極強的震撼效果,因此如果記者的職業素養不達標,極有可能引起采訪對象和受眾的不滿。
一、電視在突發事件傳播中的特殊作用
所謂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突發事件由於其強烈的“突發性”、“破壞性”和“災難性”等特點,往往會在極短的時間內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①
“非典”事件、汶川地震、南京7.28爆炸案……危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天災人禍不斷,媒體記者不顧個人安危奔赴事件前線。在各種媒體對突發事件鋪天蓋地的報道當中,現場感極強的電視無疑是受眾獲得強烈感官感受的最佳媒體。
1、現場感強
電視記者深入突發事件現場,通過采訪、拍攝收集現場畫麵和信息,並在後期製作過程當中進行適當的剪輯,把最能體現新聞事件本質的聲音和圖像反映在電視屏幕上。這種現場感使新聞事件的客觀現場在受眾心理層麵留下深刻的主觀印象。
電視媒體聲色畫俱全,受眾仿佛置身事件現場,這是報紙和廣播媒體無可比擬的。網絡雖然也具有這些優勢,但是由於接收終端的昂貴性、采編力量的薄弱等原因,使得電視在突發事件報道當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2、時效性強
隨著電視技術的進步,電視記者在現場把新聞事件的圖像、聲音及記者的采訪報道等轉換為電視信號,這種現場直播的方式大大提高了電視新聞的時效性。
現場直播可以實現新聞報道與事件發生的同步,這種時效性可以滿足受眾對事件最新進展的知情欲望。網絡的動態新聞雖然也可以達到這一點,但是在我國,網絡是沒有新聞采訪權的,它的新聞信息都是轉載自傳統媒體。
3、運作成熟
通過對“非典事件”、暴風雪災害、汶川地震等曆次突發事件的報道,我國媒體在應對突發事件方麵形成了比較成熟的運作機製。作為社會影響力比較強的電視媒體,也在突發事件報道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汶川地震為例,在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央視通過連線現場、播發評論、場內外互動等方式對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在以後的玉樹地震等災害發生之時,這種報道的模式得到了繼承和完善,這也是我國電視新聞操作機製在探索當中不斷成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