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說:“故事的一個共同點就是人性化的東西,人性化的東西是最好聽、最好看的故事。”
這裏的人性化在《百姓視角》裏可以理解為人情味。“百姓視角”通俗地說就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百姓視角》開播的5年間,推出的《菜價幾何》、《幸福來敲門》等報道,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小中見大把一些抽象的、理性的話題軟化成具體的、感性的故事。
很多媒體都在報道菜價大跌,但買菜的市民卻不覺得菜便宜了多少。《百姓視角》推出《菜價幾何》係列報道,探究一棵菜從田間地頭到達市民的菜籃子,到底經過多少層關卡。我們的記者從花山紅群村的一條絲瓜開始跟蹤調查,看看市民買到手的蔬菜的價格是怎麼形成。在情節設計上《菜價幾何》運用情節衝突和懸念,一步步展開故事。通過懸念設置、字幕、特技,以及音樂、同期聲、現場聲等聲音效果的運用,使本來無法溝通交流的“絲瓜”最終成為栩栩如生的新聞故事化報道作品。
另外,在報道成就性新聞時,《百姓視角》在《幸福來敲門》係列報道中以事件親曆者的講述反映出個人與社會的變遷。通過挖掘新聞事實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讓觀眾用心去感受,去發現出老兩口手拉手逛公園是幸福、農民看到豐收的果實是幸福、孩子考試得了100分是幸福……
然而,在利用新聞故事化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過度強調刺激性將新聞引向庸俗和低俗的現象。以下就新聞報道故事化如何良性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1、適度運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新聞故事化,是將新聞用故事的形式展現給廣大受眾,可是新聞作品並不是簡單地寫些單純追求可讀性的家長裏短、雞毛蒜皮的事,而是要求深度、高度和可讀性的高度統一。因此在具體的新聞故事化操作過程中,絕非照搬照抄政府文件、工作總結,而是對黨的主張和群眾意願有全麵、深刻地了解和透徹地把握,能夠用自己的話表述出來,用講故事的方式敘述出來。當中記者給讀者講一個故事,就起碼應當有十個故事的儲備。這就要求記者是24小時工作製,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應當多個心眼,留心有沒有新聞線索,深入挖掘隱含在新聞事件中的故事化元素,樹立和諧的社會價值觀,始終將新聞對社會所帶來的影響作為需要考慮的第一要素,尋求一種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
2、尋求與新聞真實的契合點
新聞故事化如果過分強調情節就會使新聞失去其真實的本質。記者必須以社會中的真人真事為報道依據,不僅“新聞五要素”要準確無誤,而且對所有構成新聞的細節、情節、人物、語言、場景、氛圍、時空等均負有如實記錄的責任,不得作任何誇張、想象、扭曲或改變。
在挑選事實的過程中,故事化新聞須堅持真實性這一生命原則,圍繞主題挖掘鮮活生動的例子並用故事化的手法處理敏感、真實的新聞事實。
3、追求更高的新聞品位
在具體的新聞故事化操作過程當中,新聞工作者為了能夠吸引受眾的眼球,就要不斷地發現隱含在新聞信息中能夠引起受眾關注的地方,還要將這些能夠引起受眾關注的地方適當表現出來,在重現新聞事實的同時還要注意在情節上的尺度。通過藝術化的運用故事化敘事方式,可以盡量避免目前出現的電視新聞泛故事化的庸俗和低俗之風,使新聞的品位得到提升。
總之,新聞故事化是一把雙刃劍,在拓寬新聞媒體的傳播思路方麵,它豐富了媒體的傳播形態,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因素,產生了一些不良的影響。在利用新聞故事化手段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把握好“度”,從而保證電視新聞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花都廣播電視台新聞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