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曆史題材紀錄片的視角與語態分析
聲屏世界
作者:張彬
【摘要】鳳凰衛視在運作曆史題材紀錄片欄目時秉承“開拓新視野,創造新文化”的媒體定位,提出了“海外視角”和“平民語言”的策略,在具體操作上堅持風格化、人性化運作,為內地觀眾提供更加富有親和力和人情味的紀錄片形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
【關鍵詞】曆史題材紀錄片 視角 語態 鳳凰衛視
一個社會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成員對共同曆史經曆的認識,從過去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形成時代和群體的曆史意識。曆史題材紀錄片不能囿於詮釋革命話語的核心內涵和頌揚領袖人物的非凡氣度,而應擴展為重建大眾的曆史意識。鳳凰衛視的曆史題材紀錄片正是在視角上實現了平民意識的回歸。
一、視角分析
鳳凰衛視在曆史題材紀錄片的創作中以老百姓的平民視角來審視、選擇和表現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首先在理念上確立普通民眾作為曆史主角的地位,用大眾的眼光去看待人們在社會變化中的經曆。另外,拋棄高高在上的精英模式,以大眾共同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情趣為基礎,尋求準確的切入點。
《鳳凰大視野》播出的紀錄片《我的大學——記工農兵大學生》將工農兵大學生這些普通人物的命運與情感放在新的語境中進行了展現,以平民百姓的人文關懷還原了一個個工農兵大學生具體的生活細節與命運,從而解構了大眾心目中革命小將與政治符號等同的慣性思維,對曆史人物共同的情感體驗將大眾帶入了曆史題材。
鳳凰衛視的曆史題材紀錄片還有一個獨特的視角——海外視角,即定位於國際媒體,立足全球華人。這和鳳凰衛視自身的背景和媒體特點密切相關。鳳凰衛視創建之初就提出了“拉近全球華人距離”、“立足香港,溝通兩岸三地,聯結東南亞及全世界的華人”的宗旨,全球化視野和大中華概念一直是鳳凰衛視的傳播訴求。鳳凰衛視的策略指向是,不以華人受眾圈中任何一個單一地區為主流,而是以大中華為主,以國際化為輔,大中華包含了兩岸三地,秉持著相對客觀的立場以及融合的方向。①
鳳凰衛視誕生於全球化風起雲湧的20世紀90年代,在國際傳播領域,西方跨國傳媒集團正在進行空前的擴張。這些傳媒巨頭的最大理想就是做到自由而不受阻礙的廣為播放節目,即“去領土化的無疆界的電視節目”。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的傑拉德萊溫宣稱:“我們不希望被看作一家美國公司,我們具有全球化視野”。②成為有影響力的國際媒體同樣也是鳳凰衛視的戰略發展目標。鳳凰衛視以CNN和BBC WORLD這些國際主流媒體為模板,從每一個用詞每一個細節著力塑造國際媒體的形象。
在處理敏感的政治問題時,鳳凰衛視采用了中立化的策略。比如在處理台灣領導人的稱謂時盡量避免有傾向性的稱謂,“一般新聞報道,第一,我們不要稱呼陳水扁為總統,稱台灣領導人,上字幕的時候就是三個字‘陳水扁’。還有,我們不稱呼他們的國防部長和外交部長,叫他們軍事部門首長和外事部門首長。”在處理國際上的政治問題時,鳳凰衛視也有專門的指引,“一般情況下,綁架、製造恐怖事件的人在正常的報道中,不能使用‘恐怖分子’,隻能使用‘武裝分子’,隻有案件已經很清楚了才能用‘恐怖分子’,比如說倫敦‘7·7’爆炸案,伊拉克、阿富汗,甚至於別斯蘭人質事件的那些人是恐怖分子。”③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程鶴麟指出:在很多有爭議的情況下,我們都盡量不使用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詞語,而改用比較中立的說法,不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場上,這樣比較安全,不會惹什麼麻煩,同時也可以彰顯國際媒體公正客觀的形象。
二、語態分析
鳳凰衛視提供的風格化多元化的曆史題材紀錄片(節目),給觀眾提供不不同於內地媒體的曆史信息文本,主持人、解說詞和配音等方麵的清新樸實又內涵豐富的語態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1、主持人語態分析
在鳳凰衛視的曆史題材紀錄片(節目)中,主持人都有著很強的親和力,不慷慨激昂地唱讚歌,不虛情假意地煽情,不故弄玄虛地假深沉,而是平靜地述說,從容地娓娓道來,在平淡中體現悲天憫人的情懷,贏得觀眾內心的共鳴。這種個人化、人性化、風格化的處理形成了鳳凰衛視主持人獨特的主持風格和語態。
靠在《鏘鏘三人行》裏講段子起家的竇文濤,在《鳳凰大視野》裏的表現可圈可點,抑揚頓挫的說書風格引來很多觀眾的追捧。竇文濤說他這種解讀方式並沒有表演的成分,他隻是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找到最真實的說話狀態,萬事萬物都是從心裏出發是他堅守的理念。
“上升到社會責任和道德良心都非常可怕,其實腦子裏應該忘掉這些詞,越想這些詞就越不真實了。還是最本能的良知吧,用第一個念頭。第一個念頭就是人人內心的良知喚起的,這樣的東西最好,最真,最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