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答疑解惑是電視媒介中真專家形象得以建構的基礎。觀眾內心存在疑問就會求助於書籍,以求答疑解惑。而電視媒介將受眾需知想知卻未知的難題,從權威的專家之口表達出來傳遞給觀眾。觀眾就能快捷、便利的解決問題,這也是早期的服務型欄目的生存法則。我國電視的節目的特性之一是為人民服務,答疑解惑自然是題中之義。
4、專家言論有助於輿論的正確引導。專家是某一領域內頗有研究頗具見識的人士,他們的言行舉止易受被受眾模仿與跟風。引導輿論是電視節目的共性,不同節目的輿論引導力隻是在程度上有所區別。一般來說,專家知名度越高、學曆資質越深厚,輿論引導力越強。
5、真專家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真專家獨到的觀點、精辟的語言,打破了以往觀眾對於專家的埋首故紙堆、呆板、死氣沉沉的老學究似的刻板印象,這是吸引觀眾的基礎,觀眾願意主動聽取專家意見。而觀眾的關注又是建立權威、媒介公信力的基礎,沒有觀眾的選擇性注意,所謂的建立媒介公信力、引導輿論、答疑解惑都成了紙上談兵。觀眾總是能記住那些有特點的專家,像易中天教授低調的幽默,用現代的語言講述曆史的方式等。
三、媒體對真專家的“神化”
諸如上述原因,導致觀眾依賴專家,電視媒介更加依賴專家。這種強依賴性是值得反思的。假的專家的弊病不言而喻,真的專家就一勞永逸了嗎?在媒介的建構下,真的專家一樣存在神化的色彩。這種神化改變了媒介、受眾和專家的關係。
1、電視媒體功能重心的轉移:從傳播渠道到教育平台
媒體隻是一種傳播信息的工具,是技術性的設施。不論電視傳播媒介身在何處,它的傳播信息的功能始終是其首要功能。信息的傳播要盡量規避各種“噪音”的影響,電視媒體大量借用專家之口發表媒體的立場和觀點,或任由專家言論的傳播,其實是放大“噪音”的表現。受眾自然有其自身的理解,專家的聲音對於受眾的理解是一種極大的幹擾。
2、受眾傳播地位的倒退:從傳播主體到受教育者。當下,受眾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傳受關係的主體間性”。即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收信息,而是主動、開放地接受信息、尋求信息、利用媒介、參與傳播、及時反饋,同時強調自身的權益。作為輿論主體的公眾是一種信息源,同時又是信息實現的歸宿,受眾的信息反饋是驗證傳播效果的唯一途徑。
3、專家角色形象的變化:從學者到電視人。所謂“仆人眼中無英雄”,“在仆人和私人秘書看來,他們隻有一點是真實的,那就是常常沉溺於自我虛構”不排除那些真正的專家在公眾麵前沒有任何的“專家形象”包袱,他們已經從一個學者型專家轉變成為媒體型專家。而這必然會分散專家治學科研的精力。2007年歲末年初,易中天可謂是“超負荷運轉”,奔走於各個城市,出席各種年度盛會。易中天在接受中國新聞社專訪時笑談,“領獎領得手軟,酒店的服務員誤以為他是賣獎杯的”。據不完全統計,同樣成名於《百家講壇》的紀連海參加的電視節目包括:《英達故事會》、《家有兒女》、《中華達人》、《氣喘籲籲》、《楊光的快樂生活》、2010年遼視春晚、《楊光的新生活》、《三國三人行》、《紅樓三人行》、《美人計後計》、在2011年春節聯歡晚會上講解禮儀等等。
真正的專家的神化結果是無論對電視媒介、受眾還是專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消極影響。電視媒體的專家形象呈現不能是誇大的、脫離生活的。
參考文獻
①沃爾特·李普曼:《公共輿論》,上海世紀出版社,2006
②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③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④【美】E.M.羅傑斯 著,殷曉蓉 譯:《傳播學史》,【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