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中西方新聞文體差異的文化內因(2 / 2)

與中國相比,西方更注重開放、創新精神。由多種文化衍生而來的西方文化,不同於以農耕文化為源頭的中國文化,自然環境和氣候的急劇變化性,以及民族之間的爭鬥,使得西方人更樂於冒險、開拓,他們更易於接受不同的思想、文化、觀念。“意欲向前的文化”形成了進化論的曆史觀——不墨守成規,主張改革創新。西方言論自由的傳統也與這一文化傳統有關,由於樂於創新,西方人注重不同意見的表達,倡導思想的多元化,因此強調爭取言論的自由。

不僅如此,西方同樣擁有重視科學理性,積極促進科學發展的文化傳統。文藝複興後,西方繼承了古希臘文化中的科學精神,不尚空談,講求實際。後又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逐漸形成了科學理性傳統。約翰·彌爾頓在《論出版自由》中認為真理在言論自由的背景下,經過人們的探討能夠自然得出。他在《論出版自由》中也說到:“上帝給了亞當理智,就是給了他選擇的自由,因為理智就是選擇,否則他就是一個完全虛假的亞當,就像一出木偶戲中的亞當。”西方新聞理論認為人們具有足夠的理性得出正確的觀點,所以,對於個人觀點不會橫加幹涉。西方新聞也延續了這樣的傳統,不對客觀事實進行直接的主觀評價,在進行主觀評價時重視邏輯推理,保持理性,由此確保在客觀的信息環境下,公眾擁有自己的意見。

第三、群體本位與個人主義的本質差別使得中西方人對於言論的社會意義理解不同

中國文化推崇群體的概念,強調集體主義精神。農耕文化需要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合作,這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個人的評價和定位需要依靠他人作為參照。中國人往往更易從眾,也更樂於與大多數人意見趨同。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家庭與國家的價值超過了個人價值,個人價值必須依附於群體價值存在。

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中還有著極強的道德傳統。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沒有宗教文化傳統,我們的道德中心化傾向主要是由於受儒家文化長期影響形成的。由於我們更為重視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一係列的規則也受到我們極大的關注,因此,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都伴隨著道德的製約,在違反道德時人們會有羞恥感,這就是中國的“恥文化”。

在此基礎上,中國的新聞傳播者在傳播新聞中樂於為社會提供一種主流思考方式,樂於用道德的準繩評判事實,以確保公眾思想的群體一致性與道德規範性;而受眾也易於接受一種主流的觀點,以確保與他人思想的一致性,增強他們的社會融合度。這是造成我國新聞寫作中主觀性較強的一個內在原因。

與此相比,西方社會更重視個人價值,有個人主義的傳統,他們更為重視個人意見的表達。在西方社會,人被認為首先是獨立的個體,其次才是具有社會身份的人,與家庭、社會具有聯係。由於這樣的傳統,使得西方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寫作時,不僅注重保持客觀理性,當進行新聞評析時也更樂於展現個人對於事件的認識和看法,在新聞寫作中,也極少有文體的寫作規範,更易於個人發揮,這是一種個人主義的體現。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了解到中西方新聞文體之所以存在差異,除了現實的原因之外,中西文化傳統形成了強大的內因。因此,我們在比較中西方新聞文體時,不能夠簡單的比較哪一種更符合新聞的原則,而是要考慮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合具體國情進行分析評論。

眾所周知,在改革開放後,中國國情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隨著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人民的個人意識有所增強,在這一情況下,我們就應適當借鑒、學習西方經驗,在新聞寫作中,爭取更為客觀的報道。

參考文獻

①姚裏軍:《中西新聞習作比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②李軍、朱筱新編:《中西文化比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③顧孝華 譯:《西方新聞傳播學名著選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

(作者:均為內蒙古大學曆史與旅遊文化學院09級研究生)

實習編輯:易高陽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