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審判:目標的正義性與手段、過程的非理性
在中國網絡輿論的發展過程,出現了一個道德困境,那就是道德審判這一輿論產物所帶來的矛盾:目標的正義性與手段、過程的非理性。北京大學市場與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謝新洲教授認為,“網民的反應是有正義感的人所應該表達出來的態度,證明了社會道德與良知的底線仍在。”大多數網民的出發點是為了弘揚正義、懲奸除惡。另一方麵,網絡輿論形成過程中所伴隨的攻擊性,以及它們對當事人帶來的傷害性結果,又使網民自身的道德問題,被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所討論。傳統的道德觀,往往隻重視目標上的道德,而忽略過程、手段的道德,“以暴製暴”等正是這樣一種體現。③
2、集體娛樂:利己的狂歡與悲慘的世界
當那個網民用相機拍下“犀利哥”的照片並在天涯論壇寫下那篇《秒殺宇內究極華麗第一極品路人帥哥!帥到刺瞎你的狗眼!求親們人肉詳細資料》後,他好奇娛樂的心理得到了滿足,但他絕不會想到一個普通乞丐的生活會受到多大影響;當羅玉鳳征婚的事件被網民拿來娛樂心理、滋養生活的時候,他們不會想到羅玉鳳及其家人受到嘲笑和騷擾後的悲慘世界。當網民陷入集體娛樂、集體狂歡時,另一個世界裏卻是這樣種場景:隱私被公開、生活被騷擾、人格被傷害。狂歡者可能也是善良的,但是由於長期人本主義思想及其公民媒介素養的缺失,使得他們出現了這種自私、利己、冷漠的娛樂,這是從社會現象中折射出來的另一個教育問題。
3、人肉搜索:語言暴力到行為暴力
“如果你愛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會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為那裏是地獄……”近兩年來,人肉搜索將互聯網攪動得風生水起。當事人的真實身份被搜索出公布之後,醞釀已久的言語暴力會迅速演變為行為暴力,那些失去理性的網民會通過恐嚇、勒索、騷擾、謾罵、惡搞、塗鴉、圍攻等手段進行攻擊。這些行為產生了如下結果:“銅須”事件的鄭某被迫休學;“賣身救母”事件的陳易,在母親死後也被迫退學;“燒狗”事件的朱某夫婦遭到工作單位的停職檢查,家門被黑漆噴上了“死”、“瘟”等大字,再也不敢回小區居住並向警方申請保護。
(四)集體反思
如果說在議題的出現階段和議題為存活而抗爭的階段,網絡相關內容主要是關於事件本身的各種信息和相關評論等,此後,網絡中關於反思性質的內容明顯增多。這一方麵體現了網絡論壇本身並不是一個封閉係統,而是和整個互聯網乃至社會係統互通互聯的;另一方麵,也體現了網絡論壇本身具有某種意義上的自我淨化機製或“準生命體功能”。④
雖然最後對於草根議題的評價逐漸趨於客觀、理性和富於人本主義,但這種反思和醒悟是建立在對當事人已經造成嚴重傷害的結果上的。從議題出現、議題存活到網絡輿論暴力再到集體反思,這個過程與其說是網絡輿論的演變,不如說是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與毀滅,它就像龍卷風一樣,形成速度快、持續時間短但力量強度大、社會傷害深。
三、兩點對策
對於草根階層在個人危機傳播中的困境,筆者提出了兩點對策:
其一,亟待個人危機傳播管理機構的出現。名人危機、企業危機出現時都會有公關機構為其化解危機,使其恢複名譽,減少損害。而草根群體在麵對危機時的零對抗性使其常常受到嚴重傷害。所以應該存在一個專門為草根群體化解危機的公關組織。這個組織完全可以進行市場化運作,專門為草根階層危機出謀劃策。
其二,為在校學生普及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網絡輿論暴力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網民的媒介素養欠缺。網絡雖然賦予了人們更多的自由表達和民主參與的機會,但並不會在一夜之間提高人們民主參與的素質。所以,學校應增加網絡媒介素養課程,把媒介素養教育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①史安斌:《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M】. 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
②羅昕,《網絡輿論暴力的形成機製》【J】.《當代傳播》,2008(4)
③彭蘭,《關於中國網絡輿論發展中幾組關係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09(12)
④王文宏:《網絡文化與多棱鏡——奇異的賽博空間》【M】.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