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舟曲泥石流事件看我國媒體與政府的互動(1 / 2)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胥鑒霖

【摘要】甘肅舟曲泥石流發生後,各項信息通過媒體的報道迅速傳播。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我國政府在這次事件中的作為及媒體與政府的互動,從而把握大眾傳播的時代走向。

【關鍵詞】媒體 政府 互動

2010年8月7日22時許,一道閃電劃過甘肅省舟曲縣的上空,隨後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導致縣城北麵的羅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衝向縣城,滾滾濁流掀起驚濤駭浪席卷而來,將這個有“隴上桃花源”之稱的美麗小城變成了一片人間地獄。

救災工作的展開,傷亡的人數,溫總理第一時間抵達前線,全國人民對舟曲的哀悼與幫助……這一係列消息很快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甚至手機短信、微博等媒介迅速傳播,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我國政府在這次災難中將實際情況透明化的及時的提供給媒體,方便了媒體的報道,而媒體也做到了跟隨政府,根據政府官方的數據與預測對受災範圍,傷亡的人數,救援情況等進行報道的,有效地安定了民心,在社會上形成了團結一致,搶險救災的輿論氛圍,向西方展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通過舟曲事件,筆者對中國媒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有了一些認識。

一、政府對媒介的影響

1、國家和政府規定傳媒組織的所有製形式

大眾傳播是在特定的社會製度條件下進行的。我國的製度是社會主義製度,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國媒體的運作模式是完全國有的有限商業化運作模式。因此,中國媒體在對舟曲事件的宣傳報道中,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著重體現了政府迅速調動軍隊投入救災工作,以及舉國上下團結一心,眾誌成城進行搶險救災的情況。媒體的報道方向與我國的國家性質是契合的。

2、政府對傳播資源進行權威性的分配

政治是人們圍繞公共權力展開的活動以及政府運用公共權力而進行的資源的權威性分配的過程。這一點在舟曲事件中得到了體現。災難發生後,國內各級媒體紛紛前往第一線進行追蹤報道,國外的多家媒體也奔赴現場,而中國政府做到了協調各媒體之間的關係,對信息資源進行了有效的分配,為各媒體提供了自己的報道空間,並使國內各媒體形成了一致的輿論導向。

3、國家和政府充當了“把關人”角色

在舟曲泥石流退去後,曾有人散布小道消息說將會發生重大疫情,政府通過正規媒體對這樣的虛假消息進行了澄清,並禁止此類消息的傳播。這樣的舉措有利於穩定舟曲當地的社會秩序,對有序開展災後重建工作,具有積極意義。而政府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充當了“把關人”的角色。

二、媒體對政府的作用

1、媒體對政府的政治決策及其執行有重大影響

我們知道,在當今一些西方國家,新聞媒體被稱為是除立法、行政、司法外的“第四種權力”,媒介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政黨的政治決策要從書麵上的決議變為社會民眾支持頒布的措施需要經曆廣泛的深入宣傳,這離不開大眾傳媒的支持和協作。例如,在舟曲泥石流事件發生後,媒介通過種種方式,為公眾還原了舟曲受災嚴重的現狀,在社會形成了哀悼逝者,祝福舟曲的輿論氛圍。國務院決定,2010年8月15日舉行全國哀悼舟曲遇難同胞活動,停止公共娛樂活動。政府做出這一決策與媒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