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搶鹽”事件看流言傳播(2 / 2)

奧爾波特的這個公式指出流言發生的兩個特點:一是常常圍繞人們比較關心的問題、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問題發生的;二是來自正式渠道的有證據信息不足,狀況的曖昧性增加,推動著人們去通過流言渠道尋求信息。④換言之,流言發生的兩個特點可以概括為“問題的重要性”和“證據的不確定性”。從SARS事件到 “蛆橘”事件,從搶購食鹽到搶購綠豆,流言像影子一樣無處不在緊緊圍繞著“問題的重要性”和“證據的不確定性”,見縫插針,“導演”一波又一波的流言傳播。

四、加強媒體輿論導向作用

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問題的判斷。

媒體在危機事件中應承擔起信息預警責任(及時發現流言,向有關部門彙報,以提供決策的參照)、教育責任(積極開展突發事件的防範與應急、自救與互救常識的教育)、解釋和澄清流言的責任(揭露流言的錯誤與矛盾以及隱藏在流言背後的隱秘動機)。⑤

大眾傳播是社會的“守望者”和“瞭望者”。各媒體及時準確地把握輿情,打消民眾的恐慌情緒,消除疑慮,全方位辟謠。先後有《盲目購買食鹽,沒必要》等文章或專題活動。據《法製晚報》統計,17日在頭版發布“搶鹽”信息的報紙有《羊城晚報》、《華西都市報》等22家。其中20家媒體稱“庫存充足,跟風搶鹽沒必要”。18日,151家報紙在頭版強調:“鹽庫儲備充足 市民無需囤鹽”。19日,73家報紙頭版涉鹽,其中26%的報紙關注被炒高的食鹽價格,70%的報紙關注食鹽市場恢複秩序,4%的報紙已經關注退鹽潮。⑥

在新媒體時代下,流言傳播在傳播內容、渠道上都有所拓展。如何減小流言傳播的危害性,不是媒體一家之力所能獨掌的,還需政府、社會的共同參與,更需要受眾加強自身突發事件意識,理性地辨別流言的是與非。

參考文獻

①②⑥《日本核輻射引發我國搶鹽始末》,《法製晚報》,2011年3月27,A14

③④郭慶光:《傳播學概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98

⑤王新平:《媒體如何麵對突發事件中的流言傳播》,《傳媒觀察》,2008(9)

(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9級新聞班學生)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