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蔣亞東
【摘要】本文通過搶鹽事件,探討在新媒體時代下流言得以傳播的原因、發生特點,以及對流言傳播的控製。
【關鍵詞】“搶鹽”事件 流言傳播 流言控製
流言,英文名為“rumor”,被定義為“一種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當流言插上新媒體的翅膀,以一種新的姿態傳播時,其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危及國家正常的生活秩序與安全。因此,本文結合“搶鹽”事件,來探索新媒體時代的流言傳播。
一、“搶鹽”事件回放
因“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傳言,我國從2011年3月14日開始出現“搶鹽”苗頭,謠言聲起。15日網上有10條關於“搶鹽”的信息,其中上海博友在15日13:34發布的“#東京~日本~地震~海嘯~爆炸#超市裏的鹽和紫菜都搶瘋了,海嘯造成的海水汙染……”成為最早描述搶鹽的微博。①通過網絡轉帖、微博、人際等傳播方式擴散開來。
16日,全國各地出現“搶鹽”狂潮,不少民眾在超市商店排起長隊高價購買食鹽。隨之,媒體開始發揮自己獨特的輿論引導作用,進行全方位的辟謠,《法製晚報》17日刊發了《食鹽供應充足 價格不會上漲》,中新社在17日下午就發出《全國多地現搶購食鹽潮中鹽稱將確保市場供應》的新聞稿,18日,便開始了退鹽風潮。
二、流言傳播的外在因素
社會學家澀穀保認為,流言是臨時的新聞,它是環境模糊時,群體根據已有的信息碎片,對事件意義和解釋的建構。缺乏權威聲音時,受眾就會通過網絡、手機短信、親友電話等手段去努力尋求信息,為各種流言的滋生提供溫床。麵對核汙染的集體恐慌、新媒體互動傳播模式,是“搶鹽”事件的外在刺激因素。
複旦大學公共安全中心主任騰五曉指出,“民眾的恐慌心理是造成此次大範圍流言擴散的原因之一。”根據群體模仿理論,受眾麵臨突然或災難性事件時,用常規方法很難應付局麵,反應一般基於本能進行,而最簡單省力的辦法莫過於直接模仿周圍人的行為。對核輻射的恐慌,使受眾盲目相信“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流言。
隨著技術的進步,手機媒體、網絡早已“飛入”尋常百姓手,帶來傳播的革命性變化。與傳統媒體下的受眾相比,新媒體時代的受眾,集傳受於一體,超越了被動的接受者,開始積極主動地利用新媒體傳播信息。由於新媒體具有無可比擬的便捷性、即時性、互動性,具有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雙重特性。“碘鹽能預防治療核輻射”的流言信息快速增殖、回流周期縮短,傳播過程中的互動也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3月16日,微博上有“搶鹽”相關信息25033條。②
三、流言傳播內在因素
流言可分為非緊急事態下的流言和緊急事態的流言。搶鹽事件,顯然屬於後者。美國心理學家G·W·奧爾波特認為,在一個社會中,“流言的流通量(R)與問題的重要性(i)和涉及該問題的證據曖昧性(a)之乘積成正比”,這句話改寫成公式即:R=i×a(流言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證據的曖昧性)。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