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似乎可以這樣總結:很多人使用電子閱讀器的初衷在於消費一種所謂“快餐文化”,即他們不可能用學習一本紙質學術專著的嚴謹態度來麵對一隻手掌就能遮蓋的電子閱讀器。那麼,應對之策在哪?當然是要求電子閱讀商樹立讀者中心的原則,重新對海量內容進行整理歸類,充分發揮超鏈接和搜索的功能;同時,也要合理整合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呈現方式,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張有弛,聚集閱讀重點而又不失趣味性,全麵係統地通過電子閱讀器學習知識。隻有這樣,才能改變目前電子閱讀難以普及的尷尬局麵。
二、兩種閱讀的優勢對比
一般認為,傳統閱讀特別講究係統性和整體性,並強調讀書的問題導向、讀物配伍以及博精相兼原則和實踐性原則等,因此,傳統閱讀的結果使人們對閱讀內容的掌握相當紮實,通過傳統閱讀方式得到的知識和信息不僅可以解決閱讀主體目前遇到的問題,甚至會浸淫於閱讀主題的思維方式,對其人生產生深刻的影響。而電子閱讀則具有強大的輔助閱讀功能,可以幫助讀者盡可能地理解內容,同時電子讀物改變了單一的文字或音像的表現形態,能夠對文字、圖片、影像、聲音等信息形態進行有機的合成④。我們原則上同意上述對於傳統閱讀和電子閱讀相對優勢的闡釋,但一個問題在於:究竟是哪類或者哪幾類優勢的融合對高校“閱讀市場”占有率起到關鍵作用?而這種對比優勢又是如何發揮這些作用的?
我們的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認為專業書籍和文學名著應該是傳統閱讀的主要刊載內容,51%的大學生則覺得青春小說或者期刊雜誌應是電子閱讀的主要刊載內容。若是反射到具體的兩種閱讀形式的優勢對比中,則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傳統閱讀的高可信度和係統整體性使得其更容易在比較嚴肅的學術專著或者文學名著上博得使用者的青睞,而電子閱讀的多樣形式和下載鏈接功能則決定其傾向於刊載更為活潑的青春小說或是期刊雜誌等。高校作為學術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場所,學生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用於專業知識的學習討論(相對而言)。所以從這個角度看,電子閱讀在高校的普及之“路漫漫其修遠兮”也是可以預見的。
另一方麵,倘若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上看,哪種優勢更有可能獲得認同感也是一個不能不探討的問題。我們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在列出的傳統閱讀價格低廉、攜帶方便、讀者群穩定和可信度高四個主要優點中,有73%的大學生選擇了後兩者,而在列出的電子閱讀內容豐富便於鏈接、表現形式多樣、方便下載更新和強大的輔助功能四個相對優勢中,有近八成的大學生認為鏈接和下載功能更加吸引人。據此我們可以認為,前文探討的價格因素不是決定因素在此處再次得到了證實。傳統閱讀的優勢仍在其長期積澱的可信度,而電子閱讀的“出眾之道”應該是其更為便利化。
應該說,不管是“嚴肅的”傳統閱讀還是“活潑的”電子閱讀,在目前受眾需求多元化和電子閱讀自身定位明晰化的大背景之下,兩種閱讀長期碰撞並存是定然之勢。
三、電子閱讀的出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