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張季鸞與邵飄萍之不同人生命運及其原因(2 / 2)

應該說,蔣介石對張季鸞的態度,一方麵是張季鸞的才氣和不偏不倚的超然態度、客觀立場,贏得了蔣介石的好感;另一方麵,隻是由於張季鸞主《大公報》筆政時的言論態度符合蔣介石的利益,蔣介石才能“禮賢下士”、“尊重輿論”。不論何種原因,張季鸞與蔣介石融洽的關係也是張季鸞以及他主筆的《大公報》獲得如此成功的一個助力。

邵飄萍最終是被奉係軍閥所殺害。有學者對他的死因進行過分析,得出“宣傳赤化”隻是他被殺害的表麵原因,得罪奉係軍閥才是主要原因。首先,當時北京的《晨報》、《世界日報》等對奉係都有微詞,不僅僅是《京報》。但邵飄萍事前拿了奉係的錢卻不為其說話,還指責並詆毀張作霖,讓張作霖有被戲耍了的羞辱感。其次,由於邵飄萍也拿馮玉祥的津貼,並在報紙上讚揚國民軍,指斥張作霖為“違反民意,妄肆野心”,“獨夫民賊”等,這又是一層仇恨。且邵飄萍被殺的直接原因還有他暗中聯絡馮玉祥和郭鬆齡,促成郭鬆齡前線倒戈,落得兵敗命喪的結局。而張學良與郭鬆齡情同師生手足、惺惺相惜,在痛惜的同時,還麵臨著父親張作霖的指責。在這種情況下,他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邵飄萍緩頰的。

因此,雖然在新聞采寫方麵邵飄萍十分懂得如何與人打交道,但在私下的人際關係上,邵飄萍並不是如魚得水。這也是造成他最終被殺害的重要原因。

3、辦報思想的比較

張季鸞與邵飄萍都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探索者,區別在於張季鸞比較堅定地奉行了新聞專業主義,提出了“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辦報方針,在政治上、經濟上保持獨立的超黨派地位,在新聞和評論方麵始終保持客觀公正的形象。正是這樣的堅守,使得《大公報》贏得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也使得他本人獲得了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的共同讚賞。

而邵飄萍雖在從業開始便深受西方新聞專業主義思想影響,大力提倡“無黨、無派、獨立客觀”的新聞理想,但後來他卻深深卷入了複雜的政治環境和各種思想派別的角力之中。在早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中,邵飄萍所起的作用已被世人所公認,在後期的新聞實踐中,他把報紙當作自己宣傳政治主張的工具。邵飄萍此舉是一個報人追求進步理想的體現,但這與專業主義思想要求的報紙應恪守中立的立場已經相去甚遠。至此,邵飄萍已經放棄了其當初的專業主義理想,轉而追求其社會理想。

結語

張季鸞與邵飄萍同是那個動亂年代有過巨大影響力的報人。但那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二人不同的人生命運與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不無關係,但其中也有許多個人因素。他們各自的性格為人、處事方法,都影響著人際關係的好壞與對新聞事業的態度與堅持。一個人的人生命運正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性格為人與人際關係決定了他們是否會樹敵,以及在危難時刻是否會有貴人伸手相助。而辦報思想也與當時他們堅持的政治主張有千絲萬縷的聯係。因此筆者認為,性格為人、人際關係與所堅持的辦報思想是影響二人不同人生命運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①亦傑,《向“報人模範”張季鸞學些什麼》,《今傳媒》,2009(6)

②田斌,《張季鸞與蔣介石的恩怨》,《炎黃春秋》,2004(4)

③李偉,《張季鸞與蔣介石的特殊交往》,《文史春秋》,1999(1)

④王潤澤,《張學良為什麼不肯施救邵飄萍——兼論邵飄萍的死因》,《新聞與寫作》,2008(4)

⑤劉國強、羅芳:《邵飄萍——新聞專業主義理想的追尋與失落》,《新聞知識》,2009(3)

⑥傅國湧,《邵飄萍:有幸還是不幸?》,《科學時報》,2008年7月17日,第B02版

⑦李滿星,《“百年第一國士”張季鸞與蔣介石交往》,《名人傳記》,2007(10)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

實習編輯:杜紅洋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