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張季鸞與邵飄萍之不同人生命運及其原因(1 / 2)

媒介縱橫

作者:張萌 餘芬芬

【摘要】張季鸞與邵飄萍同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報人,但二人的人生命運卻是如此不同:張季鸞同時受到國共雙方領導人的高度評價,而邵飄萍卻英年早逝於軍閥的屠刀之下。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除了動亂的社會因素外,還有不同的性格為人、人際關係和辦報思想等因素。

【關鍵詞】張季鸞 邵飄萍 人生命運

一、張季鸞與邵飄萍的生平簡介

張季鸞,1911年從日本留學歸國,應於右任邀請,出任《民立報》編輯,開始報人生涯。1926年9 月,他出任“新記”《大公報》總編輯兼副總經理,負責編輯、言論工作,使《大公報》很快成為全國新聞行業非常有影響力的報紙。1941 年9 月6 日,因病在重慶逝世。9月26日,《大公報》社暨中國新聞學會和重慶各報聯合會舉行公祭張季鸞大會,蔣介石親率孔祥熙、宋子文、張群、張治中、於右任、陳布雷等人前往吊唁。中共方麵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人也前往吊唁。張的靈堂布滿鮮花挽聯,各界前往吊唁者從清晨至夜晚,達數千人,素車白馬,極盡哀榮。

邵飄萍,清末著名改良派報人杭辛齋的學生。他的一生是和新聞事業相終始的。除了早年作過短時期的中學教員外,從1905年起,他就一直從事新聞工作,先後擔任過杭州《漢民日報》、上海《申報》、《時報》、《時事新報》等報的編輯、主筆、記者、特派記者,創辦過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通訊社“新聞編譯社”,又在北京創辦了著名的《京報》,自任社長。1926年4月24日,犧牲在軍閥的屠刀之下。

張季鸞與邵飄萍同為民國時期的著名報人,他們各自主辦的報紙也都對社會產生過巨大影響。但對比他們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邵飄萍被軍閥殺害,英年早逝。他殉難時,北京彌漫著一片肅殺之氣,風聲鶴唳,他的家屬、新聞界的同行都不敢出麵為他收屍、下葬,挺身而出的是幾個戲曲界的朋友。而張季鸞卻能同時得到國共兩黨領導人極高的評價,蔣介石在他病逝後題寫挽聯:“天下慕正聲,千秋不朽;崇朝嗟永決,四海同悲。”周恩來也在挽聯中高度評價張季鸞:“忠於所事,不屈不撓,三十年筆墨生涯,樹立起報人模範。”筆者認為,造成這種命運差異的原因,除了一部分偶然因素外,還有許多必然因素。

二、不同命運之原因分析

1、性格為人的比較

首先,張季鸞曾自述其基本人生觀為:“報恩主義:報親恩,報國恩,報一切恩!”這從他對待國家、對待身邊人的態度便可略見一斑。作為報人的張季鸞,一貫認為報紙如果隻是客觀地報道新聞,隻能算“無負社會”。因而必須充分發揮報紙評論的重要作用,勇於對國家大事表達獨立的見解,隻有這樣,報紙才能盡到“對於國家社會負有積極的扶助匡導之責任”。他主持《大公報》時一直倡導的“國家中心論”,足以見其對國家之責任心。

其次,張季鸞並無走仕途之意。1925年,由時任河南軍務督辦的同鄉好友胡景翼推薦,獲任隴海鐵路會辦,這是當時數得上的肥缺。但是,他上任不到一個月,就拂袖而去,說:“不幹這勞什子,還是當我的窮記者去!”

第三,張季鸞為人豪爽仗義,並且慷慨大方。如戰時重慶,一度流行白喉症,特效藥針劑奇貴,一般病家無力承擔。他趁去香港的機會,自費買了幾箱針劑帶回陪都,捐贈給醫院。

邵飄萍是新聞全才,對采訪更是無與倫比的天才,這一點隻有黃遠生可以和他相提並論,連報業巨人胡政之、張季鸞都自歎不如。但邵飄萍不是完人,不是沒有缺點的。他有才子的瀟灑,有講排場、講究享受的一麵,生活消費水準很高,為了維持《京報》和他自己的開銷,他也接受過包括北洋政府、馮玉祥的國民軍在內的各種政治力量的津貼、贈款。當時共產黨刊物《政治生活》也對邵飄萍的職業操守頗有微詞,“邵君晚近言論的確趨於進步的。有時也發表接近民意的文字,自然我們不能證明邵君發表此種文字時的動機若何……”;“根據北京各報所載,邵君向無定見,以金錢為轉移,致遭各方毒恨,最近以宣傳赤化嫌疑被奉軍槍斃。如此記來,似邵君素行乏檢,最近又犯軍閥,真是罪有應得,死得活該。”因此,可以看出邵飄萍在私生活上並沒有得到大多數人的肯定。

2、人際關係的比較

在張季鸞的人際交往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蔣介石。張季鸞與蔣介石,可謂是不罵不相識。張季鸞因為兩次痛罵蔣介石,給對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是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當時,張季鸞以《黨禍》為題寫了一篇言詞犀利的社論。第二次是1927年12月2日,蔣介石與宋美齡結婚的第二天,張季鸞專門寫了篇社論——《蔣介石的人生觀》。張季鸞的社論,文采飛揚,亦莊亦諧,極盡諷刺之能事。按說蔣介石兩次被罵,心裏應該不痛快才是,但是1928年張季鸞第一次見到蔣介石時,蔣介石不但沒有為難他,還不記前嫌,“悅然麵悟”,並在後半生中一直與他保持著友好的私人關係。